看《我不是药神》,思维有些跑偏了

  前段时间电影刚上映,我却正好病了,浑浑噩噩在家休息的几天时间里,看窗外的天都感觉是灰色的。

  生病对于我这个体质薄弱的人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在医院这个忙碌而冷冰冰的地方,有襁褓中的婴儿,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曾见过深夜急救室家属哭天抢地的叫喊,看着那盖了白布的尸体被推出来;也曾记得那个因为一时糊涂喝了农药自杀未遂却导致食道粘连的男人,瘦骨嶙峋的他最终还是走了,被活活饿死了。

  涉世未深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那些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生存道理,还在疑问为什么生病了不可以自己痊愈而非要去医院,吃药很苦,打针很疼。但似乎我儿时的记忆里,大部分时间也是和医院有关的,那映入眼帘的大片苍白,成了内心深处最恐怖的回忆。再长大一点后,看着影视剧中那些生离死别的场面,却又开始幻想自己是其中的主角,装作一副虚弱无比的样子抓着床边人的手说着“临别遗言”。

  那时候幼稚的自己,哪里会懂得生命的意义呢?

  08年5月12号,这是被刻在历史中一天,无数生命在地震里逝去,但也是那一天,老家胃癌晚期的姑父走了。他黝黑苍老的脸上满是不舍和无奈,伸着只剩皮包骨的手掌轻轻摸着八个月的孙儿的头,而后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来城里瞧病的时候住在我家,我还记得他吃饱后一脸惬意的躺在阳台上晒太阳,嘴里嘟囔着说:“就这么平平静静的多好,累了一辈子了,我多想好好歇一歇。”话罢他的两个平日里与他父子关系紧张的儿子躲在房间里抱头痛哭,两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像幼儿园哭着回家找妈妈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

  我想,那时候我懂一点关于生命的意义了。但这种对生命的感悟也仅仅限于接触过的人,包括后来亲历那场惨绝人寰的车祸,目睹两个花季少女倒在血泊里,内心也只是惊讶和不解,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到底生命有多可贵。

  我很笨,也很迟钝。迟钝到在外婆去世的时候一点眼泪也流不下来,那时候我的心里感觉不到悲伤,我好像并不理解她去世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仿佛她只是出了趟远门,并没有告诉我回家的日期。直到后来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跟母亲通电话,我才反应过来,那个一见到我就问我想吃什么,费心尽力想要我开心的人,我永远也见不到了。我在电话一头终于哭了出来,那一刻死亡的含义如此清晰,它就像一堵我们永远走不过去的墙,任凭时间再长,最终也逃不过这命中注定。

  活着,一切才有可能。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这迟来的道理。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易,对遇到的一点点不如意破口大骂,对亲近的人毫无顾忌地发泄怒气,我们心安理得消耗着生命,有时却又憎恨活着。

  “我都不想活了”,这是一句相信大多数人都说过的话,也许是在挫折过后的一句抱怨,也许是迷失方向后的一声叹息,但说出这句话之后呢?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平日里毫不在意的东西,却是有些人苦苦挣扎而求之不得的。就像电影里那群面容憔悴的白血病人,求医问药时把头低到尘埃里,眼神中只剩渴望,对活着的渴望。正如主角面对前来抓捕的警察咆哮时说的话:“他才二十岁,他只想活着,他有什么错?”

  是啊,他只想活着,他们只想活着,有什么错?

  可是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它对你判了死刑,它无比残忍地告诉你,你的时日所剩无几。

  所以你接下来的日子,只能为了活下去而活着,那些曾经美好的畅想,譬如周游世界,抑或成就一番事业——都成了破碎的肥皂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风一吹,就变成了满地的绝望。

  人啊,只有生了病,才会发现,原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我曾经面对繁冗的课业和学习压力也想过放弃生命,但现在回头看看那时的想法就感觉自己是多么愚不可及。生命,一个健康的生命,是你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人为什么会在年轻的时候放肆挥霍,而在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选择养生,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是了解到感悟到了所谓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该这么活着,这么无所谓的活着。

  我知道电影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彰显如今看病贵的问题,保障民生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白血病人包括更多的癌症病人在生与死之间挣扎的关注,“他们只想活着”,他们想活下去。

  电影想粉碎我们对生命的麻木,它无比热切地传达着强烈的信号,有那么一群被生活判了刑的人,他们在泥淖中挣扎,想抓住边上冷漠观望的人的手,而我们不该这么冷漠和无感,对此视而不见。

  好好活着。困难终究会过去,生命如此美丽,我们应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