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痛点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痛点

  至诚

  “《你好,李焕英》不愧是凭口碑逆袭票房的存在……去看的话记得备好纸巾和口罩。”

  “我哭到朋友不看电影了,看我哭成什么狗德行……”

  以上是笔者往届的文科班学生发布在“朋友圈”的感言。

  本人的真实体验是:影片的前半段是笑着笑着就流出了眼泪,后半段是在静默中看完电影的。我甚至感觉到影院的整个氛围也是如此。那么,该片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影片中的贾晓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妈妈李焕英长过脸。终于有一个让妈妈得以在宴席上长脸的机会,但还因为录取通知书是假的而使母亲蒙羞。于是,在母亲出了车祸后,贾晓玲穿越到母亲年轻的时代,想方设法让母亲开心:想让母亲拥有厂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想让母亲因打排球改变命运,想让母亲拥有让人们羡慕的爱情,想让母亲看到女儿终于考上大学,想让母亲穿上时髦的皮衣坐上女儿开的敞篷车……

  但这一切只是想象,只是愿景,只是慰藉。因此,这是刻骨铭心的“痛”……此种“痛”,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才下心头,却上心头”,因为母亲已经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看不到这一切,感受不到这一切……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痛还不是那么痛彻心扉的话,那么我们再回味一下在女儿的安排下,年轻妈妈的表现吧。黑白电视机的成功购买,离不开李焕英的购物券和准备的钱;排球比赛得以如期举行,离不开李焕英对众人的不断说服;二人转表演最终引来观众的强烈反响,离不开李焕英的掌声笑声以至于热泪盈眶……与其说是女儿想成全妈妈,倒不如说是妈妈在成全女儿,而且是死心塌地,无怨无悔,无私忘我。女儿在不断追问:喜欢女孩儿,还是男孩儿;对孩子有什么愿望……李焕英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这和生前的母亲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有来生,母亲对女儿仍然是爱得单纯,爱得无私,爱得无我:“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母亲。

  史铁生的母亲是爱美的,但在他瘫痪后,“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一个希望破灭后,又为了另一个希望开始奔波:“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选自史铁生《合欢树》)这位母亲完全没有了自我,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

  一个孩子是因为成绩不好没有给母亲长过脸,一个孩子是因为瘫痪让母亲日夜操劳,二者经历不同,但二者的母亲何其相似: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无怨无悔地付出,无私忘我地成全,这似乎成了母亲的本能。这两位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更是让人心疼的:因为爱而包容,因为爱而奉献,因为爱而忘我。

  她们没有指望子女回报自己,没有指望子女功成名就,没有指望子女光宗耀祖。只要子女健康快乐——愿望就这样单纯。天地间,这样的母亲何其多,尽管她们爱子女的方式不同,但她们的爱一样简单而深挚,普通而炽热,平凡而真实。这种爱会让后来的痛更为强烈。

  贾晓玲和史铁生何其相似,都是在自己取得成绩时,母亲已经走了,母亲已经看不到了,母亲已经感受不到了。贾晓玲考上大学了,史铁生发表作品了,但二人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史铁生平淡的文字中有几多酸楚?一次次品读,一次次叩击心扉。“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何尝不是贾晓玲们的悲伤呢?斯人已去,回忆也吧,穿越也罢,都是为了重温过去……这恐怕是痛之所以痛的艺术魅力吧。

  笑点有多少,痛点就有多少,或者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归有光《项脊轩志》,何以能深深打动我们?“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里既有夫妻恩爱的画面,又有姊妹欢愉的场面。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悲伤情味愈加浓重。故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才愈发打动人心,使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同样,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越是回忆过去相处时的欢欣、戏谑,越是能够突显后面悲伤的程度。“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这种悲伤最易激发读者的共情,因为前后反差太大了。

  这些作品的选材很用心,笔法很细腻,叙事很自然,因而情感来得更真实更动人更绵长更有味道。

  《你好,李焕英》,在笑点的挖掘上很费心思,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出痛点的爆发力。在选材和描述当中也做出了努力。

  散文与电影自然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但如果电影能够借鉴以上提及的作品的表现方式,或许作品激发出的痛点不再是简单的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