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请让我家孩子爱上学习

  文/编辑:刘亮

  最近因为孩子厌学来就诊的家庭越来越多。

  而我听到最多来自家长的诉求是:医生,能不能想办法让我家孩子爱上学习。

  每当此时,我就会问他们:等会儿,您说的学习,究竟是指什么?

  他们会说:那还用说吗?当然是上课、做作业和考试啊,我就希望小孩能考个好成绩。

  我会问:再等会儿,您说的这些,换做是您,您会喜欢吗?

  呃,这个嘛...,许多家长会语塞,那...,估计我也不会喜欢吧。

  那不就得了吗?您自己都爱不上的事,凭啥要求孩子要发自内心去热爱呢?

  有的反驳:那也不是,我小时候可爱学习了,每天就想去学校。

  那您去学校,是纯粹为了去上课、做题和考试吗?

  呃,这个嘛...,许多家长又语塞了。

  你看,心口不一了吧?说自己从小爱学习的家长,你就拉倒吧!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根本就是不喜欢学习的。

  如果让我们本着兴趣去学习,可能大部分人是愿意的。比如一个喜欢打游戏的小孩,他可能会废寝忘食地反复去研究游戏里的关卡,反复演练,追求无伤通关、一命通关等等,甚至为了打好这个游戏去学一门外语(比如日语)。

  但你要让他为了考级去学一门语言,把这个学习变成一门功利的任务,估计他就不愿意了。

  一个学生,她可能会为了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玩而去学校,但你要说让她纯粹为了和考试去上学,那就真的有一些不靠谱了。

  就像大部分大人都喜欢“钱多、活儿少、离家近”的工作一样,大部分孩子都喜欢轻松快乐地玩耍,有得玩、有得吃,为什么要苦哈哈地早起上学呢?这就是人性啊!

  即使好多学霸孩子,可能也是如此。

  记得我读书那会儿,就不时有同学问我:你成绩那么好,是咋做到的?你是不是很喜欢学习?

  我说:啥?我喜欢学习?你想多了,都是被逼得没办法了,不得不学而已。

  之所以选择“喜欢上学习”,是因为不学习会活得更惨,会每天风吹日晒,活得更加苦不堪言。

  我们大部分人只是在多个“皆苦”的选项里,选相对不那么苦的选项而已。

  好多说自己小时候爱上学的家长,估计也是类似的心态吧?

  所以,我们怎么能奢望让孩子“爱上”学习呢?

  有的家长不甘心:不学习的话,长大后就会过得很苦。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孩子都不明白呢?

  不好意思,好多孩子还真不明白。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切身体验啊!

  你跟小孩说不会挨饿受冻,但他们体会到的现实是,即使不努力学习,父母也照样给我好吃好住。

  他们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渠道看到的是,即使努力学习,读完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读研究生,毕业后照样要起早贪黑活得苦哈哈,照样要被BT的老板挑三拣四,照样要为了五斗米折腰。

  所以,啥叫努力学习能换来好日子?他们体验不到。

  有的家长会问我:那您能不能采用一些心理学的专业技术,比如催眠,改造一下我们孩子的想法,让他有体验,让他爱上学习。

  这样想的家长,估计要么电影和小说看多了,要么误解了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在求助者自愿,且想要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和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去思考和反思,从而找到改变的方向和方法,但它不负责改造人的思想。

  医生不可能像组装机器一样,把某个想法凭空装到你们家孩子的脑子里。

  有的家长还不死心,说:那要么给孩子吃点抗抑郁药什么的,让他有动力做作业和考试。

  这样想的家长,也高估了药物的能耐了。

  这么说吧,吃抗抑郁药,就像化妆一样,类似于给孩子的情绪打个“底妆”,顶多让他们的“情绪肤色”看上亮一些,也就是把孩子的基本情绪状态调到一个接近正常的水平,但不能改造你家孩子的人格和思想,更没法让孩子爱上考试做题。

  就像你不可能指望通过化妆彻底改变你的脸型、五官轮廓,除非你去整形,或者P图。

  当然,现在某些化妆术似乎也能彻底改变人的样貌,但那只是暂时的,卸了妆就一切打回原形了。

  所以我会跟家长说,您就别指望孩子能发自内心爱上考试做题了。您可能需要现实一些,看看能不能帮您家孩子找到一些他还比较感兴趣,起码不讨厌的发展方向,鼓励他奔着这个兴趣和方向,“勉为其难”地上学。

  一句话,不管成绩好不好,长大以后别啃老!

  许多时候,当父母真的接受“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上学”这一现实后,才能开始真正接纳孩子。

  而当孩子感到父母真的接纳自己后,他们才会愿意让父母靠近自己,才愿意和父母就“上多少学”这一问题进行妥协。

  起码我在平日临床工作中看到的绝大部分孩子是这样。

  记得曾经找我咨询过的一个好几年不去上学的女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女孩父母平日只会在她考得好的时候带她去参加聚会,才会在亲戚朋友面前提到她。久而久之,女孩就觉得父母爱的只是能考高分的、“工具性”的自己,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她在咨询里把自己的心态表述地非常直接:“我现在不去上学,就是给我爸爸妈妈一个考验。我要看他们爱的到底是一个能考好成绩的,能给他们脸上增光的我,还是一个真实的我。只有当我足够确认他们是真的放下对我成绩的执念,在乎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绩之后,我才愿意回去上学。”

  对她的父母来说,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换言之,只有接纳“孩子不爱学”这一现实,才有机会帮他们真正地摆脱厌学,变得“愿学”。

  但这里所指的“学”,绝不仅仅是考试做题,而是他们学习知识这一过程本身。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某段时间不想上学时,不妨试着告诉自己:他们不想学习是正常的,他们也不是要永远躺平,或许只是一时对学习的意义和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暂时给自己人生按下暂停键。

  不妨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去纠结和沉浮一下,让他们“仰卧起坐”一会儿,去找到自己新的方向和未来。

  至于在孩子的“沉浮期”父母哪些事儿可以做,哪些事儿最好不要做,不妨参考我公众号里厌学主题的相关文章,以及我的书《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本文作者:刘亮,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同济大学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注册督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