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影片自获奖以来一直广受质疑,争议不断,主创人物曾发表的歧视穆斯林言论,故事宣传时的由原创故事改编被唐的家人质疑乃至成为“谎言交响曲”,白人视角下的和解,等等,有人专业地分析着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历届奥斯卡最佳中排得上号的“差”,也有人呼吁着毫无贡献票房的必要,这场“政治正确”的宴席吃起来并不那么美味。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而在拥有“政治正确”等大视角之前,我总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看。也许在被归类到某个群体之前,剧中人总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不论他被怎样的环境影响着认知,他也首先作为一个个体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 “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这句话能够触动人心。

  关于影片的背景,也许并不需要十分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种族问题,只要有这个概念,就不会影响到对电影剧情的认知。

  整部电影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着故事的推进,不时有各种笑点让人忍俊不禁,某些剧情点的设置很是暖心,当然也有爆发点和高光时刻,这些地方是如此出彩,如此让易感的人落泪。

  这部电影的故事若是一言以蔽之,就是白人司机托尼为黑人钢琴家唐在巡演保驾护航,两人在旅途中经历种种产生了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这样的概括自然有偏颇之处,但胜在简练,我想我在下面分享我的一些场景叙述,仅供各位考量。

  在巡回演出的某个夜晚,托尼推开阳台的门,他看到楼下三重奏的贝斯手和大提琴手和两位女士愉快地交谈着,镜头一转,唐独自坐在阳台上,将威士忌倒入杯中,再送入嘴里,明明是多年的伙伴,却不能一起和他人共同交谈。

  唐在餐厅里考究着托尼的吃相,却在之后的路上被迫拿着托尼递给自己的吮指原味鸡,从不知如何下嘴到学着将骨头丢到窗外,他开心地大笑。之后的某次表演,主人的晚宴上,一盘盘炸鸡被端上了餐桌,唐正襟危坐隐约间露出些许不适应,而托尼挑眉耸肩,似乎在告诉别人这正是他的得意之作。

  唐和托尼一起从牢中出来,倾盆大雨中,唐嘶吼出自己深心的话语:“So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then tell me exactly what I am?“那种孤独感和自我认知的矛盾感喷涌而出,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人存在显得尤为渺小和悲凉,所幸站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人。

  生在富裕家庭的唐在拒绝最后一次演出后来到一个小酒馆,他跟着乐队的调子弹起钢琴,不是自己喜欢的古典音乐,不是每次雷打不动的施坦威钢琴,他将钢琴上的酒杯放在地上维系着自己的矜持,却在这次真情演出中提升了自己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成为了整部电影的高光时刻。

  圣诞夜的到来标志着这次巡回演出的结束,精疲力竭的托尼无力开车,于是大学中,唐成为了司机,托尼盖着唐的毯子在后座安眠。这点已经让人触动了,而之后的圣诞夜里……哈哈,这里就不讲啦。

  我深切地记得,唐神每次情严肃地完成演奏,在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后抬手再收手,转身面向观众席,露出一个很标准的微笑。

  这个微笑那么标准,标准地不自然,雪白的牙齿似乎能反光,闪到我的眼,泪就不由流出来。

  我无数次设想这人与人能够推心置腹的交流,没有顾虑,没有隔阂,真心为多方着想地有所保留又全心为对方考虑地无畏付出。

  唐的孤独感萦绕在整部电影里,萦绕在我脑海里,即使是那些层出不穷的笑点也无法挥去,但这人为设置的结局,那个温暖的拥抱和微笑,却轻易地让人释怀了。

  我想故事的魅力就在这里,无所谓俗套,无所谓刻意,而是真切打动人,真切地让人明白,作为个体,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不论如何孤独的抗争,总会在某一刻,迎来不能照亮大地,却足够耀眼的曙光。

  这也是我,作为个体最直观的视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