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部的努力完不成普通生活

  黄信尧的处女作《大佛普拉斯》可谓一鸣惊人,受到评论界和影迷圈的一致好评。不少人将其看成台湾影坛新星,是能为台湾电影带来一股革新之风的人。《同学麦娜丝》是他的第二部长片,早在开拍之初便备受期待。近日,《同学麦娜丝》在网飞(Netflix)上线,影迷朋友可以一睹它的真容。

  《同学麦娜丝》沿用《大佛普拉斯》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法:导演躲在影像背后直接向观众发声(甚至跑到镜头前殴打角色),将整部电影变成个人娓娓道来的内容。这种类似于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无疑借鉴自纪录片,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从片名上看,《同学麦娜丝》和《大佛普拉斯》遵从着相同的命名模式:名词+英文算数单词的音译。普拉斯是Plus,麦娜丝则是Minus。一增一减,很是对称。于是,有影迷猜测,黄信尧的下一部作品会不会是《XX泰慕士》(times,乘)或《XX戴维德》(divide,除),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说《大佛普拉斯》是短片《大佛》的Plus版本,那么《同学麦娜丝》很可能是《唬烂三小》的Minus版本,后者是黄信尧2005年的纪录片。或许因为改编自纪录片的缘故,《同学麦娜丝》比《大佛普拉斯》有了更深一层的现实性。当然,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少不了黄信尧擅长的荒诞、幽默的手法。

  《同学麦娜丝》是黄信尧假以亲历者的身份向观众讲述 “他”的四位高中同学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生活窘境。四人闲来无事,喜欢聚在泡沫红茶店打牌,一起侃侃人生。全片看下来,似乎没有一个人过得特别好,大家都过着一种可以称得上失意的人生。

  四位同学各有特色。心怀导演梦的添仔连做梦都是导戏的场景,他在为某市市长拍摄宣传片时阴差阳错被选为立委候选人,莫名开始一趟选举之旅。最后,竟然也真的“登堂入室”,不仅合格化身立委候选人的角色,还成功胁迫原立委妥协自己的意见。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电风四个人中最为规矩的一位,他做着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保险业务员),靠遗产买下一套小公寓,最后顺理成章地奉子成婚。如果说电风代表着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那么闭结则被赋予了导演的关怀,他是最惨的一位:天生结巴,一边做着纸扎屋的工作,一边照顾阿嬷,最后相好离异的女人(不过两人倒还蛮般配的)。但好景不长,闭结在获得流利口舌后,被恶人乱棍打死。

  最后是单纯又善良的罐头,因为不堪失恋之苦选择自杀。被救后接下户政所的工作,偶遇到高中的暗恋对象——校花麦娜丝。想不到的是对方已经沦落为风尘女子,罐头的世界观再次破灭。当人踏入社会,被现实生活反复捶打,还能不忘初心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只有罐头保留着学生时代的纯情,继续爱慕着当年的校花。

  片名中的“麦娜斯”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青春时代的美好向往。当麦娜斯从女神变为妓女,青春时代宣告结束。这是现实对理想的入侵,让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事实上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现状:有些人能够按部就班,跟随众人的脚步,顺利接受生活的规训;有些人看起来总是慢上半拍,怎么也追赶不上他人。

  《同学麦娜斯》里四位男同学相似的地方在于,作为普通人,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失去了选择权,只能被推着往前走。有理想像添仔,却莫名走上另一条路;没有理想像电风,也不得不受困于现实。有人奋起拼搏,向上爬升;有人落寞失意,甚至自杀。于是我们看到,年轻人在生活巨浪席卷后狼狈上岸,疲惫于事业、情感和家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生活有过简单而美好的想象:好好读书,找个安稳的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安顺地度过一生。可事实上呢,一个人一辈子的辛勤劳动或许还换不来城里的一套房子。近来颇为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酸——“没有一个男孩最初的梦想是买套房子”。这句话实则也可以拿来作为《同学麦娜丝》的一个脚注。

  《同学麦娜丝》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台湾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窗口。导演只选择呈现台湾社会的现状和年轻人的境况,而没有给出解决的途径。这种创作态度是温和的,温和到连导演自己也不得不用一种自我解嘲的语调来化解背后的无奈。既然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穷人的世界是黑白的(《大佛普拉斯》),谁又能颠倒黑白呢?

  更进一步,《同学麦娜丝》似乎也道出了当下东亚年轻人普遍的生存境况。当社会发展渐趋停滞,阶级固化越发严重,年轻人无奈地发现自己不再能够通过踏实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该怎么办?穆旦说,“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现在看来,一个人能够完成普通生活已经算足够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