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乐园》

  A.说说万茜

  即使在“盗号门”事件后,万茜已沦为群嘲对象,我依然想在此表达下对她的欣赏和喜爱。这可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长相精确地命中我的审美点。

  万茜绝不是现在风潮里所认知的美人。但万茜美在一个“别”字上。

  各行各业里,天资都是技巧、努力这些之外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无法逾越的一种特质。演员亦是如此。

  有些演员,只要辅以合适的场景,合适的妆容,他们不必过多地投入于挖掘自己的表演潜力上,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导演希望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特质。

  诸如我很喜爱的安娜·德·阿玛斯。万茜亦如是。

  不喜欢万茜的人都说,人淡如菊,是营销的人设;我没看过浪姐,我只想说,假使真的有所谓人设,起码万茜的特质,确实让第一眼观众愿意去相信。

  万茜身上的特质,是一种干净、简洁,这种特质的强烈,甚至于达到了“淡寡”的地步。

  “淡寡”究竟是益是弊,还看导演怎么运用。

  所谓以动衬静,起码在813这样一个特别的场所里,万茜的淡寡,让“妮妮”这个人物的特质、故事感,从第一个镜头第一次亮相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一眼抓住观众眼球。

  这也无怪导演钮承泽在北京面见过素颜与会的万茜后便拍板定夺,并称万茜是“上天的礼物”。

  B.电影

  《军中乐园》本身,是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式的电影。主角阮经天饰演的新兵蛋子,既是我们了解故事所透过的镜头,后来也成为了故事本身。

  三对人的故事各自平淡或者俗套,但起码推进的节奏很好,共同交织展现了时代巨人之下,个体的或鸡毛遍地,或湮于洪潮,或如昙花消殒。

  全片看完,感觉钮承泽导演的水平很高,但个别处的处理又总让我觉得“还不够过瘾”的感觉,期待他可以不以那么直接、浅白、多余的方式道破。

  当然在我看来,全片最美的,莫过于宵禁时分罗保台和妮妮跑出813去看昙花的场景了。

  极美的氛围,极棒的铺垫,却在二人到达目的地时,一切戛然而止。

  C.演员

  电影里陈建斌的表演,确实吊打了其外的所有人。老张的三个场景,在海边因思念故土和母亲大喊“干你娘”;找罗保台代笔立借据时的喜乐;被宪兵队带走时的失魂。

  一个并不复杂、却足以令观者情感波动起来的角色,几乎全浓缩在这三处质朴的表演上了。

  万茜自带气质的契合,让出演角色对她演技的需要降下了不少。即便如此,除去“天资”之外,她也极好地在演技上完成了角色。

  我认为全片万茜最具演技的,便是偷偷打电话给女儿的一段。这里的哭戏力度适中,动人不嚎啕,符合角色,符合剧情。

  陈意涵演的女郎阿娇,要求不高,完成的也还可。

  阮经天的罗保台怎么说呢,除了哭和愤怒,余下的时间都让我想起“蜡笔小新”。

  D.主题

  至于主题,动荡年代里个人命运、个人情感,也不新鲜了。但说不出的,总感觉《军中乐园》又不尽于此。

  目睹老张的下场、同乡兴华的下场,和妮妮无果的情愫,都在最后改变了罗保台,让罗保台从一个故事展现的工具人,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可以说,军中乐园既讲述了时代中个人的那种沧海一粟,又讲述了环境、见闻、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的蝴蝶效应。

  类似的展现在《飘》、《冷山》之中也有。这既离不开时代背景做舞台的助力,也需要故事讲述者本身敏感细腻的情怀。

  E.个人、无益的牢骚

  另一方面,这片让我觉得受启示的另一点,在于他是难得的我看到过的“他人看我”视角下的作品。

  由于意识形态之争,我们以往接触的作品多是“自己看自己”、“自己看他人”的视角,或完全以事外人的身份旁观其他国家地区的作品、故事。

  即使翻出墙外,接触到的他人看待我们的观点,就算不是充满恶意的偏见和诘责,好些的也是夹带着私货。

  而《军中乐园》,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平和的,展现了一个对岸怎么看我们的视觉。这很稀罕,也引人深思。

  因为我始终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在我看来,即使你跳出了墙内编织给你的世界,你不过是走进了墙外其他人早已准备好的世界里。而这处墙与那处墙之外的地方,早已被意识形态的领土扩张所占满。

  诸如楚门打开了“桃源岛”摄影棚的门,也依然是另一部电影里的角色。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墙与墙之外的地方?我们有没有机会找到那样的地方?或者不说找到,起码确信有那样的地方存在?

  对这个问题我是持悲观态度的,但《军中乐园》确实有给人幻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