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成神之路
--《我不是药神》解析
PS:不建议在未观影的情况下阅读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我将分编剧的作用和导演的作用来探讨这部影片,插入部分图片辅助分析,再说点细碎的东西,顺便将影片背景放到文章的最后供大家参考。
编剧部分:
编剧对于真实事件的改编有很大的戏剧成分,影片中除了主人公程勇有原型人物其他大都是虚构的。对于编剧,我理解的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程勇,张长林以及社会作用。
程勇(一个关于个人救赎的故事)
程勇这个人物,一开始是以一个市井小人的样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从印度购入壮阳药,卖不出去;他拖欠房租,没钱,妻子跟他离婚,找律师跟他谈判,因儿子的抚养问题对律师动手;同样因为没钱不能一次性交齐父亲的医药费,偷偷对医务人员塞好处打发过去。
但就是这样一个“糟糕”的人,在日后成为了拯救买不起正版药物的病人们的“药神”。有趣的是,这件事一点也不矛盾,编剧对程勇这个人一开始的塑造就是两面性的。上面提及了他坏的一面,实际上,我们整理一下逻辑,即使交不起房租也要优先考虑父亲的医药费问题;妻子为什么找律师跟他谈判,因为儿子愿意留在他身边,比起儿子工作繁忙的有钱继父,他才是一个好爸爸。
所以程勇日后的变化才是合理的,但仅仅是这样,也不能让一个优先为家人考虑的自私的人愿意去为他人奉献自己。
所以我说了,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救赎的故事,关于许多人在观影后一直称赞的吕受益(王传君饰)和黄毛(章宇饰)。为什么大家赞扬这两个角色,因为正是他们的牺牲成就了程勇(徐峥饰)的救赎。因为吕受益的死,程勇冒着法律风险再次干起了仿制药销售,并且这次不盈利;当黄毛死去的时候,即使是亏本他也要继续,并且做出了最大的牺牲——移交儿子的抚养权换钱,尽管如此,程勇最后还是被捕了。程勇被捕的时候,看上去他失去了儿子,金钱,自由等重要的东西,但其实,他得到了救赎,从一个市井小人变成了“药神”,失去意味着得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反讽上扬式结局。所以,从主人公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救赎的故事。
张长林(编剧的画龙点睛之笔)
前面也提到了,编剧的改编除了原本的主人公,其他人物大都是虚构的,张长林就是这些虚构人物中最最出色的一位。为什么?为什么不是告诉程勇商机最终还无奈自杀的吕受益?为什么不是为人仗义最后还牺牲自我的黄毛?看完影片上述二者带来的感情渲染我自然懂,但是理性分析,他们二者的作用更倾向于感情渲染的催化剂,而非推动故事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而这,就是张长林(王砚辉饰)这个人物的主要作用。
首先简述一下这个人物,张长林是这部影片中最大的恶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假药贩子,他一出场,就在卖假药谋人钱财,实则也是害人性命。在了解到程勇是仿制药贩子,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拿到了印度仿制药的代理权,在之后的经营,故意抬高仿制药价格失去病人们的信赖,导致被人告密,仿制药被炒。程勇也是在这之后才再次接管了仿制药销售。
那么他是怎么推动故事发展的?当程勇第一次代理仿制药销售的时候,程勇的定价也不是非常高,大多数人节俭过日子还是吃得起药活得下去的。程勇不提高售价,病人也不会去告密,两者你情我愿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戏剧需要张力,不能这样一直平衡下去,故事想要继续发展下去,这种平衡必须被打破!那么,谁来打破这个平衡?
设想如果这时候不是张长林,而是警察介入抓住了程勇,观众会喜欢这样的故事吗?按照这一时刻之前的故事,我们就知道警方已经介入调查了,所以一个已知因素对于观众而言相当乏味,并且警方真的抓住了程勇故事大概要结束了。人物都还没来得及升华,故事就被掐掉了,起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绝不希望故事这样发展。所以,这时候张长林出现了,作为第三方势力介入这个故事,威胁程勇交出仿制药代理权,打破了这个平衡。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以后,,我们再次看到了程勇这个此时还是市井小人的嘴脸。此时我们意识到,这个人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自私的不愿意家人受牵连的普通人。相比那些个病友,他更担心自己和家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张长林接管之后抬高了仿制药的价格,失去信任,导致仿制药被查,病人们又回来了之前吃不起药的情况下,导致需要病友甚至是程勇的好朋友吕受益的死去,这些东西才促成了程勇这个市井小人成为“药神”的第一次救赎。这就是张长林这个人物出现造就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他就是这个故事中的麦高芬(意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东西)。
关于张长林与电影抄袭的题外话(与本电影关系不大,可跳过)
有些人指出这部电影是抄袭,大部分持这种观点的人指的抄袭原型大都是《辛德勒的名单》、《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想说故事的题材,与《辛德勒的名单》一样都是关于主人公的救赎,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都是关于社会相似问题的探索。但就这样下结论还太早,三者之前对于故事的讲述方法上是不同的,张长林正是编剧最重要的手法,影片的色彩和基调也是不同的。并且影片是以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为蓝本,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件事上三者相似,但正是因为这种相似使得三部电影不同。
综上所述,我更愿意理解这部电影多少对那两部电影有致敬,何谓致敬?
好比《黑客帝国》之于《攻壳机动队》;
好比《黑天鹅》之于《未麻的部屋》;
好比《盗梦空间》之于《红辣椒》。
或许还有《爵迹》之于《Fate》之类的啥吧!
社会作用(社会改变源于社会关注)
在影片的最后,程勇最终也被逮捕,但是正因为程勇被逮捕了,社会对于这个混淆不清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故事才得以水落石出。当这件案件被当庭审理,才得以在小打小闹之后,有了社会对于慢粒白血病患者这一少数人群体的关注。
这才是媒体或者影视对于社会最大的意义所在吧!引导人们看到问题,关注问题,从而促使解决问题。虽然在影片之前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但我相信媒体是能对社会舆论做出导向的,既然如此,我希望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导演部分:
谈完了编剧部分,其实我想说,整部影片,编剧对于影片的加分是大于导演的。尽管如此,导演就算没有把控所有细节,也把控了大部分重要的细节。下面我分色彩和景框两个主要部分开阐述。
颜色的运用
导演有几处关于颜色的运用是十分用心的。
首先是下面这张图,此时已经在另一行干的风生水起的程勇,听闻了张长林把仿制药搞砸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之后,他的心境通过背景的红蓝两色体现出来。如果到红色那一侧,不顾病人们的死活,继续自己现在的事业,此时的红饱和虽然不高,但也代表了一种危险;蓝色代表忧伤,配合此时程勇的表情,其实也侧面告诉了我们他接下来的选择——为病人们无偿服务。
上一个画面介绍了蓝色的定义,起码说明,蓝色不是坏人。但是我们看下瑞士医药代表一直以来的着装,一直都是蓝色西装,同时在大多数程勇表现其良知的一面的时候,程勇的着装也总是与蓝色有关。但影片中这个医药代表确实像个坏人,这是为什么?
因为故事架构的问题,他必须充当这样一个角色,但不意味着他是坏人。联系现实,我们从医药公司的角度考虑,开发一种新药的成本可能高达60亿,试问,医药公司如果像慈善家一样买药,公司垮了,谁来为将来新的疾病研制新药?所以人物没有错,剧情需要李乃明这样的表演风格,导演也没有明说,只是通过这种暗示告诉我们医药公司一方并不是坏人。
其实在影片最后也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将药物纳入医保,由国家来承担这其中普通百姓无法支付的差价。
之后这个场景我引用经典电影《教父1》中一个与之相似的场景。在下面两个场景之中,人物都被困在了景框之中,同时室内的颜色都是黄色的——意为警告,揭示了下一个场景他们将会遭受危险:程勇接下来会受到来自张长林的威胁;路卡布拉西在他的下一个场景被杀。这里景框和色彩带来了压迫感。
关于景框的运用比较多,仔细观察很容易看出来,这里我分析两个我认为用的最好的关于景框的案例:
这张图的景框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黄毛喝酒的手和黄毛的头部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景框,将程勇牢牢地困住了。暗示之后程勇必定会因为黄毛的死感到愧疚,配合之前黄毛倒上满满一杯酒说“我谢谢你!”这个镜头的讽刺感十足。
这张图上并没有景框,但它是景框概念的一个反运用,本来坐在囚车中,人物很容易在取景的时候位于景框之内。这里演员坐在把边框挡住的部分,取景也看不到囚车的框架,更重要的背景是后面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而不是囚车,从而告诉我们虽然程勇被捕了,但包围他的是那些被他拯救的人们,但是他的心境以及群众对其的期盼都是自由的。
除了上述两类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是编剧还是导演的功劳,接下来的一些部分可能是二者共同的功劳吧!
影片有很多部分在前后形成了对比呼应:
吕受益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见到都对程勇说过:“吃个橘子吧!”
影片开头刑警曹斌(周一围饰)因姐姐的事准备对程勇动手,虽然这里程勇没有错;影片高潮程勇因黄毛的死准备对曹斌动手,这里曹斌也没有错。
影片中间因为考虑儿子不愿意继续卖药,影片之后为了卖药交出了儿子的抚养权。
当然我并没有全部列出来,这里只是部分,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头发的隐喻。很有趣的是,程勇,黄毛,吕受益的发型都带来的变化。
程勇正式改变心境是在一年后,当时程勇听说了吕受益的事就彻底改变了;吕受益因为化疗头发稀疏,看起来生命力薄弱(或许只是我想多了),最后选择死亡;黄毛的头发也很有意思,之前因为对程勇有意见,程勇让他剃头发的时候坚决不剃,后来改变了对程勇的看法,“不是你让剪得吗?”这里已经完全认同程勇了。
尽管这已经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了,但是它依然有提升的空间,而且这种提升主要在导演上而言。
运动机位的拍摄上,虽然运动机位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持镜头的流畅感,但是部分镜头的抖动幅度太大反而导致流畅感的丢失。导演这种运动机位叙事的方式虽然对摄影师的要求提高,但是能在一个镜头中将事物交代清楚,并且这种镜头还非常多,很多地方应该节省了不少的经费,在某些场景的布景上省了很多经费。
另外,关于张长林的部分,前面提了,张长林是编剧至关重要的手法。但在导演这里得到的重视显然是不足的,导演大部分的场面调度都是在跟主人公有关的场景中操作的,对于张长林最后被捕单警方却无可奈何这一段,可以加以适当的场面调度进一步塑造这个人物。
影片背景: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由现实事件改编过来的,影片中程勇(徐峥饰)的原型是2014年7月的陆勇案中的当事人陆勇,陆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需要一直服用瑞士诺华公司的抗癌药“格列卫”维持生命,但是这个药一个月的花费是23500元。一个偶然,在2004年陆勇了解到印度生产的仿制药售价仅仅4000,除了自己服用,他还帮病友代购此药,如果足够多人数团购价格仅仅200左右,与正版药物相差百倍。但是盗版药物毕竟是违法的,于2014年7月,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为罪名,将陆勇公诉至沅江市法院。
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检察院向法院请求撤回对陆勇的起诉,法院当天对“撤回起诉”做出准许裁定,29日下午,陆勇获释。
作者:Baclemon
2018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