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万字评
《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
为什么电影标题会让我们看起来感觉那么奇怪呢?
因为标题其实是引用了一个日本的谚语:爪の垢を煎じて饮め,想把你的指甲垢煎成茶喝掉,比喻要向优秀的人看齐。而这也正是电影的一大核心主题,不过这里把“指甲垢”换成了和女主角息息相关的“胰脏”,玩了个一语双关
在日语母语者眼中,可能就像我们看到“衣名惊人”“天尝地酒”,这些奇怪的成语后,会心一笑一样吧
只是标题的翻译未能将这一点体现出来,实在是有些可惜。
这部影片的名字的确劝退了很大部分人,但是只有你看完这部电影或者原著(胰脏物语)以及真人版(念念手记)才能了解这部影片名字的美好,就像夏目漱石的月色真美一样,所以今年的表白最佳句我想一定是「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一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有点惊悚的浪漫足矣。
对于能看进这部电影的人,我想不用说太多,绝对是一部对你影响很深的作品。治愈或者是致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了。如果你像樱良,那么你一定能理解樱良想要告诉我们、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如果你像春树,请你多看几遍,或者做出像春树一样的选择,最不济,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如果两者皆不似,好看和能引起一些共鸣就对了。
人的温度并不是一个数字,是通过触觉而深深刻下的,樱良拼命的活着为了下一个季节,下一个暖春的到来,下一个盛夏的到来,下一个金秋的到来,下一个寒冬的到来,看似轻盈的纯爱电影,其实分量往往很重,纯爱永不消亡,因为永远有人正年轻着,永远有人幻想着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可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我想变成你
我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你离开后,我活成了你的样子。
你在看第一幕第一句话的时候,就会知道本作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消息:女主角死了。
这不是剧透,而是简介。
这个故事,是建立在女主角的死亡之上的。如果女主角不死,那就不会诞生这个故事。
女主角会死。
但,这不是悲剧。
这只是一个没有名字少年,和一个没有未来的少女的——普普通通的青春故事。
她的葬礼是在雨天举办的,这样阴郁的天气,和她生前的性格完全不搭。她走得太干脆,致使“我”的世界又变回了从前那般灰暗。“我”挣脱不出关于她的一切,消沉着,连葬礼也不愿参加。至少不会在十七岁的花季离开……
“我”对她的感情,她是否早已知晓?
“我”想让她留在“我”身边,她会开心吗?
如果能回到那个夏天,也许“我”就能好好地爱她一次了。
“十七年,我是为了遇见你,才不断选择,生活至今。”
“就像樱花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我的生命,终于等到了你的出现。”
樱良的世界里等来了“我”,但“我”的世界里终究只剩下了她的影子。樱良的花在与“我”相遇的春天里绽放了,如今,“我”拥抱着樱良的心,一个人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从女主提出“以形补形”的食疗法开始,动画就开始反复强调“吃掉胰脏”这一让人匪夷所思的语段。实际上在最后樱良给春树的遗书中提到了,“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我想活下去”以及“我想进入你的世界,活在你的心里”,这些句段就解释了为什么女主常把那句话挂在嘴边。而“我想把你指甲缝里的污垢煎成茶喝掉”,这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日本谚语,可意译为“我想亲吻你的指尖”,这是男主在女主出院之际编辑好的短信内容,也就是说,男主想成为像女主一样优秀的人,“我想变成你”的想法,在之前可是几乎不可能产生的,但现在却摆在了眼前。这两句难懂的文段,正是电影中两人经历的体现啊。
在开始的开始,将《共病文库》带到春树身旁的,不是上帝的手,而是他自己的一次回眸。然后便是遇见。——两个灵魂,多长的来路,多少次的选择,才造就一次相逢。来之不易。缘分,不在于天赐的偶然,而在于人们的努力。怀着向死而生思考的女主遇见了男主,经过共同生活后逐渐萌生出了“我想变成你”的想法,男主也因为女主决定改变自己,吃掉那个象征女主的“胰脏”。影片最后以“终将变成你”的情节结尾,真是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空洞却时而温暖的韵味。
在去樱良家的那一段中,应是男主认为樱良在玩弄他的感情所以才这样做的。至于为什么说在玩弄他的感情...当时樱良说她想做的事之一就是“和不熟悉的人之间发生一点不该发生的事情”,她当时本应该是打算真的往 那个 方面发展下去的,但突然清醒,发现这样做不合适,于是试图逃脱,说自己是开玩笑的,还借以挥手说笑来转移注意力,可男主在事情发生时回想起女主闺蜜曾经对他说的“她一定需要有人在身边保护着她,你能做到吗”,于是把这件事当真了,面对樱良的吻,并没有打算拒绝,他是真的做出了要对她负责的打算,这一点从男主当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不是在开玩笑。
但结果女主一句“开玩笑的啦”把他之前积攒的一团团复杂的情绪给击垮了,他于是做出了那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目的只是单纯地表示愤怒,表示对她轻浮做法的难以忍受而已(当时男主只是把她的手给困住,并没有做出过激的事来,而且在听到女主的哭泣之后也迅速停止了行动,下楼离去),也许当时只有这样才能在可以控制的程度内泄愤,毕竟男主不擅交流,不习惯用语言来诉说他当时的痛苦和愤怒。
另外在很多平台(包括豆瓣,网易云音乐,百度贴吧,bilibili等),有占很大比例的用户觉得杀人狂这段情节是动画的败笔,诸如“看到樱良不是病死而是被刺死我瞬间出戏了”“这电影真是毁在杀人狂这里了”的评论不计其数,但经过我仔细思考之后不然,这反而给了她病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首先,如果按照常规剧情发展,女主在男主半年左右的陪伴后,在旅途中突发疾病,迎来本就该到来的死亡,虽然这种情境顺应了影片上半部分的铺陈,让观众更能缓和地接受女主的死亡,但这样就难免落入俗套,使影片更偏向“叙述一件事”发展,而不是“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穿插可能性”,动画中这样的安排也正好对应了前文“这个世界充满变数”的伏笔之前积累起来的美好在一瞬间遭到抹杀,或许以这样看似突兀的方式,更能让春树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性,更能让观众体会那种生命惨遭掠夺之痛,加深对“生与死”的思维深度。不知道你刚看这部电影(动画也好真人版也好)时,听到樱良被刺死这个消息,会不会感觉有种心头受到一阵猛击的感觉呢?至少当时我坐在漆黑的影厅时那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我是不会忘记的,再加上男主看到新闻之后几乎无法动弹的举止,那种心突然被挖空的感觉就更明显了,能引起观众产生这种感觉,也是这段剧情安排的巧妙之处。
其实那些认为是败笔的人的看法也不是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刚把情感积蓄起来就接收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自然是觉得这是很突然的。但就拿现实生活来说,不像动画中下一步发生什么是安排好的,现实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生活中极端的例子不计其数,失去理智的存有杀人动机者不会因为某天是个特别的日子而选择放弃杀人的,平时听闻圣诞节,除夕夜有人被杀害,我们同样会产生“为什么要挑这种时间...”的想法,但这些就是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这段情节"突然",倒不如说它"现实"。
动画中人物的心理细节,生活体验,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被刻画得十分真实,说他们的经历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写照,又有什么值得去反驳的呢?
生活之中,难免遇到很多挫折。有些人含着眼泪咬牙逞强,有些人往往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生命之花转瞬即逝。
我不想去想,今后如果我面对一些难以过去的坎时能否坚强的走下去。
还好遇到了樱良,一个天真善良活泼的姑娘,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我们。
看似阳光的孩子其实内心比其他人都脆弱,只是他们不敢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只能一个人在被子里哭,如果遇到了他们,请对他多一些关照,这样他才能把自己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人死了,会去哪呢?
周末骑着单车,微风拂过我的面颊,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才发现,生命是这么的美好。
希望你也是这样,认可自己,认可别人;爱上自己;也会爱他人。
这样,才不枉走过这一生。
陷落于对她的思念也是不对的。樱良的人生绝不是一出简单的悲剧。继续想下去吧!她能启示我们的,非常之多。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好好地选择我们生存的方式。
生命的偶然性剥夺了人存在的目的,同时却给予人选择的自由。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大的诅咒,也是最大的祝福。
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存在的意义与目的,选择自己“如何活着”。生命纯属偶然,是一团茫茫迷雾,是众多可能性的一个集合。然而,通过选择,我们在迷雾中开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让某一种可能性终于成为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叫做“我这个人”。我,即是我曾经所有选择的归宿,以后所有选择的序幕。
春树在咖啡店里等着出院的樱良。在她“就快到了”的这段时间里,他回顾着两人所同行的路。一路上,是选择、选择、选择。选择去相知。选择去理解。选择彼此补全和救赎。
“和她相遇的那天,我的个性,日常和生死观都被改变了。
“嗯,如果按她来说的话,我在迄今为止的选择中,选择了自己开始改变了吧。
“我选择了拿起遗忘在沙发上的文库本。
“选择了打开。
“选择了和她说话。
“……
“无数次,这样的选择。
“当然也有其它选项,我却毫无疑问的以自身的意志做出选择,来到这里。和以前不一样的自己,就在这里。
“是啊,现在,意识到了。
“从来没有人是小船。顺流还是逆流,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教会我这一点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即使马上就要死了,却比谁都要看向前方,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来掌握的她。爱世界,爱别人,爱自己的她。”
原文一共列了四十条选择吧。这一篇将我击败了;一片死的、印刷的文字,竟能攻入活的、自由的读者心的堡垒,使我震撼到独向书页,默然良久。
无论结局是好是坏,“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去不去做的问题。选择去克服、选择去改变,这是我所学到的一课。这当然是常识,但看过《胰脏》的我,头一次由衷地相信了它。
至此,《胰脏》的启示终于得以传达。
所谓存在主义的终极关怀,无非便是:死亡,孤独,自由,存在的意义。它们在《胰脏》里或多或少都得到了观照。所以我相信,《胰脏》是唯美、崇高的颂歌。
另外在电影中还出现了两部文学作品,分别是《小王子》和《心》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相关的书中的一些形象:
小王子,小说就是以他命名的,是一个神秘可爱的孩子。他住在被称作B-612小星球,是那个小星球唯一居民。小王子离别自己的星球和所爱的玫瑰花开始了宇宙旅行,最后来到了地球。在撒哈拉沙漠,小王子遇到小说的叙述者飞行员,并和他成了好朋友。在小说中小王子象征着希望、爱、天真无邪和埋没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孩子般的灵慧。虽然小王子在旅途中认识了不少人,但他从没停止对玫瑰的思念。
玫瑰,不懂爱情且略有“矫情”的花儿。她的内心爱慕、依赖、渴望着小王子,但是自身性格的缺陷却使她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对小王子的情谊,导致小王子出走。但在离开的日子里,小王子内心一直存在着花儿。她与小王子之间是共度过长久时间的陪伴,象征着令人烦恼但又美丽的爱情。
最后的作画也很有埃克苏佩里的画风,还有一句话---“周围没有人的话就不会产生魅力”,有点暗喻玫瑰花的意思。
把女主比作小王子,男主比作玫瑰花,从性格上来说有点牵强,但细细品味,不无道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朋友和恋人,互相爱护。
玫瑰当然爱小王子,不过当你真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很多,会很容易办蠢事、说傻话,更别说那个人像小王子那么可爱,玫瑰很温柔,其实她只是不知所措罢了,至于小王子,他还太小了,不明白玫瑰的温柔,他的离开也许并不是坏事。
看影片致敬《小王子》的时候,也让我想到了《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时间会缓和所有的悲伤,当你的悲伤被安抚以后,你就会因为认识过我而感到满足。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说的吧。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其实是最深情的告白,毕竟我的灵魂里从此有了你的影子。
另一部《心》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作品。《心》所表达的和胰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之处,春树和《心》中的先生一样是拒绝和他人沟通交流的,不同的是春树有着樱良来拯救,而先生却始终难逃内心的谴责而选择自杀。
影片的故事从对于自己没有名字的山内樱良与对于别人没有名字的志贺春树相遇开始,以两者拥有彼此的影子结束。就个人而言,对比《小王子》和《心》之后,会不经意地觉得樱良和春树是分别从两部作品中走出来的角色,小王子中曾经将不同的人比喻成不同的星星,有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樱良在电影中的形象非常符合这一句话,她为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颗星星而在群星中遨游,就如同电影中所说:“樱花含苞只为了等待最适合绽放的春天”在一颗又一颗的星星上,她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久而久之,星光也塑造了她。这样说来,这其实就是樱良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这样的生存方式,让她自然而然地做出了她人生最后时刻中的重要选择--接近没有名字的春树。
起初我觉得这个剧情安排稍微有一点别扭,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有一种钦定的味道,这一安排其实是借鉴了《心》中的剧情,在《心》中,我接近先生,并与先生成为朋友的这一剧情与《胰脏》中樱良接近春树的剧情是差不多的,同样都是出于对一个人的兴趣而选择接近,并且被接近的人都拥有着孤僻的生活方式,但不得不说,《胰脏》的这一剧情安排绝对是比《心》中的安排更加容易接受。
两部作品中,两者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对于人际关系,春树的理想是建立在知足者富,而理想主义的先生在经历了太多失望后,已经变成了典型的厌世主义者,但最后《心》中的我还是成功靠近了先生,并与先生建立了友谊,就如第三章中所说:“人们无论有多么孤僻,终究还是会对于美好的人有所向往”,更何况春树也并非是一个畸形的厌世者,这么看的话,剧情安排并没有太多问题。
除去剧情之外,关于《心》中的先生与春树的人物形象,二者其实是非常相像的。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年轻时喜欢对自己有关的事情大卸八块,而春树也喜欢对叫自己名字的人胡思乱想,但最大的不同是,先生是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最终对自己也失去可希望,并且在内心的不安中走向了灭亡,而春树并没有一条路走到底,在与恭子第一次正面交锋时,春树的《心》从楼上掉落,这应该是一种暗示,并在那之后,在樱良的帮助下,他终于开始寻求以前从不需求的人际交往,敢于直接去面对别人眼中的自己,接下了从前拒绝收下的口香糖、在车站前追回从前不敢面对的恭子,并在樱良墓前打趣自己如今截然不同的处境。
在《心》中“我”曾经抛下了即将离世的父亲,赶回东京去寻找自杀的先生,突如其来的悲伤往往会比有准备的痛哭更加浓烈,突如其来的死亡如同阴影一般降临在春树身前,但身前有阴影,仅仅只是因为身后有光,死亡带来可恨的别离,同时也将带来另一种温暖的存在,正如《小王子》中所说,小狐狸在小王子离去时并非一无所获,它拥有了曾经厌恶的麦田的色彩,所以无论是相伴或是别离,春树早已选择去拥有樱良的影子,而伴随这个影子,春树很快就走出了这样的阴影并且下定决心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知道,从那时起他拥有了活的更好的勇气和决心,原因正如樱良离开5000棵樱花树选择回到最特殊的那一棵樱花树身边一样,在生活中,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件让你无比倾心的事物,它会让你选择去改变,让你相信你会活的更好,并且赋予你去改变糟糕现状的勇气。被星光塑造也好,忠于内心而描绘自身也罢,《胰脏》其实并未偏向于哪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对于《心》和《小王子》的借鉴也并非是为了站在夏目漱石的角度去冷眼相望或是为了共享圣埃克苏佩里那漂亮的星空,这部电影最终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很简单,无论你如何存在,请相信,只要活在当下,你会过得更好,总有一个人,值得你去发光;总有一颗星星会为你闪亮,就好比樱花只为了春天盛开,而春天,终究会来到。
从春树和樱良看似是偶然的相遇到后来两个人一个一个的去完成樱良的愿望,这其实是一个救赎和被救赎的过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部由罗伯·莱纳执导的非常有名的电影「遗愿清单」,二者讲述的都是两个天差地别毫不相干的灵魂在最后时刻聚在一起各取所需却又互相影响,改变生活的故事。樱良在生命的最后需要一个能与之够敞开心扉、却又可以被他平常对待的人来陪伴。而春树在和樱良的交往中逐渐融化了自己早已经被冰封的内心。他从一开始拒绝口香糖君到后来的接受,甚至最后对恭子喊出“我想和你成为朋友”,他终于知道,他在陪伴樱良的同时,樱良也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棵樱花树。
“谁让你拨动了的心弦?”“我不断的做出选择,只是为了与你相遇。”为了春树,樱良在生命的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强和乐观,而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点。影片中对樱良的病痛没有过多的描写,但却选择在酒店这两人关系到达一个高潮的时候给出特写,无情地将甜蜜氛围撕碎在观众面前,这也是全片最让人痛心的一幕之一。
而最后的最后,“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则是希望樱良可以活下来,能够和自己在一起。春树对转瞬即逝的樱良抱有如此强烈的情感,真的很需要勇气。而春树从当初那个名字都不会记住的自闭路人,变成现在可以逐渐地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情感的少年,春树的这些改变都可以当作是樱良在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留给春树的礼物吧?
“为什么你就是不喊我的名字呢?。你一次都没喊过我的名字对吧。一直都喊“你”“你”“你”,很过分啊。不过啊,你偷偷跑进医院那天,我发现了,你不想把说不定哪天就会失去的我,归类到你的‘朋友’、‘恋人’。…………你真的很强大,所以请你把这份勇气,分给其他人,然后喜欢上某个人,牵起对方的手,拥抱对方,无论多忧愁,多迟钝,希望你能和更多的人心意相通,带着我的份。对,活下去。”
这段话,让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樱良会选择春树
春树和樱良的关系其实是一种超越友情和恋情的存在,他们在承认彼此的恋情关系的基础上又无时无刻不在精神上陪伴着彼此,以朋友的方法,去做一些普通恋人无法做到的来使对方快乐的事。 由路人关系升华得到的恋情、樱良患病的前提、再加上两人不问世事的心态 以及 抱着赴死心态进行的践行愿望的行动,这些足以让两人的感情与外界隔离开来单独成长,从而成为一种胜似友情、恋情且非亲情的独立存在。可以理解为两人之间拥有着恋人和知己的双重关系,只不过这对恋人是超越生死拘束的恋人,知己是超越肉体存在的知己。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他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在这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中,樱良与春树在不断找寻"活着"的感觉,两人认可了“活着”的意义,感知到了存在的实感,这是值得庆幸的,如果不惮大胆地揣测,那么作者应该是想向我们传达"向死而生,要会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一想法吧。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生”与“死”,可是永恒的话题呢,可光思考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至少也应该像春树一样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像樱良一样珍惜作为小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样的思考有了目的导向,才显得更有意义。
她证明着,何为世界的偶然荒诞。“世界上应该比你先死的人太多了”,“世界,不会差别行事。不管我这样看上去健康的人,还是患病余命不多的她,世界都会施与平等的攻击。”
上天最为公平(也最不公平),因为祂不筹划。“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没有预设的目的,纯属偶然,因而本质上也是荒诞的。
生命并不为上天所特别关照。死于杀害太残酷了,无法实现的约定太残酷了,无从得知的心意太残酷了。无人知晓明天和意外,谁将先来。太残酷了。
尽管如此,她做到了“向死而生”。“每一天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试问知晓自己来日不多者,有几何能如此从容,仍然继续自己的日常?在死之阴影下,照常生活,照常欢笑,那必是活得无悔者才能做到。因为她满足地感到,今天的价值已经完全了。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她就是为自己创造了这种存在的意义。字面意义上,或许叫做“共同此在”?
存在,即共在。共在,故长在。
“承认谁,喜欢上谁,讨厌上谁,和谁一起开心,和谁一起烦恼,和谁牵手,和谁拥抱,和谁擦身而过。这就是,活着。只有自己一个人,无法领悟到自己的存在。喜欢谁谁却讨厌谁的我,和谁一起开心却和谁一起烦恼这么想的我,这种人和我的关联,不是别人,正是指向我存在这件事情。我的心存在,正是因为大家存在,我的身体存在,正是因为大家的触摸。
“这样被形成的我,现在,在此活着。在此活下去。所以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就像是你和我,都是自己选择下,此时此刻在这里活着一样。”
我不敢只引用部分。因为她的言语处处昭示着“完整”。她残破的生命原来是这样确立了意义,而变得完整的。
就算生命意义的问题是无解的,人与人的牵绊也允许我们去不求甚解。这再好不过了。
关于樱良,我想说的不止这些。她的结局,我还是念念不忘。
她——活着时令人想到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生即自由的萨特、反抗荒诞的加缪。死时令人也想到加缪。都死得荒诞。而且加缪的碑文恰是,“在这儿我领悟了人们所说的荣光,就是无拘无束地爱的权利。”何其相似地,爱着别人、爱着世界、爱着人生。
这种匆匆的离去,这种与所爱者的告别,反衬了生命的无常与可贵,甚至算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这一点我清楚地知道。
春夏秋冬,不过是自然的节律、悲欢
于我而言,《胰脏》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樱与春的一段故事教会了我许多珍贵的、乃至于终极的道理。我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我开始相信选择的力量。回到现实生活里,我竟然在自己身上看见了——改变。
不过,假设是樱良的话,会说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改变吧。没关系,都一样的。
单就社交缺乏而言,我和春树有几分神似。然而,直到不久前,我的内心却要比他阴暗得多。他最多算是性格孤独,而我,不仅“陌生化”很多人,还“敌视”很多人,因为我本性上是敏感、多疑而且自卑的,也许还有片面的完美主义倾向。我总觉得我的存在意义不明,或是和他人比较、胜过他们才有意义。对于同桌,因为成绩不如他,体育不如他,更没有他那样多的朋友,我便心怀嫉妒。我同时也很害怕,并且这种害怕才是真正驱使我的东西,因为我总是感到,胜过我的人会暗中嘲笑我、轻视我。一层薄薄的、最没用也最难放下的面子,束缚了我。
我知道这些负面情绪的荒谬。但我难以摆脱来自我的本性的某些执念。
并且,当时的我不相信我能够摆脱。我不相信的选择的力量。因而,从未真正地选择去改变自己。
但,那些日子都过去了。我放下了执念。新学期开始已一周多,我和周围的同学们聊得很开心,每一天都没什么值得抱怨的。我意识到我的改变,意识到我能够克服过去的自己,这样的事实,令人难以置信。
我想,我正逐渐敞开心扉。毕竟,以前的我恨不得要隐藏一切缺点和情绪,更遑论将它们写下来,在这里坦白。
促成我的改变的,正是《胰脏》。这是一段非常奇妙的、纯粹私人的体验:虚构之事,虚构之人,并未留在现实的行迹,并非自己想出的言语,都一点一滴地流进我真实的生命之中。新年时一名偶然的过客,最终却闯进了我心灵的深处。
我自认为并非感性之人。我热爱ACGN文化,但总是自然而然地以旁观者视角看待与评价由作者安排的情节和设定的形象。我不断地意识到,他们是象征、是符号、是传达主旨的手段。我不代入他们的故事。
但也有例外。有两三次吧,我“客观超然”的态度在发自内心的感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我无法继续置身事外。被感染,被打动,被改变,被呼唤着去反思现实世界里的自己。比如两年前看《你的名字。》时。比如这一次。
这一次,《胰脏》反客为主。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观众老爷,而成为了谦逊的受指引者、受关怀者,无可掩饰、无可逃避、无可拒绝。于是,我摘下面具,敞开心扉。名为谦逊和坦诚的阳光便照了进来,使我望见生
为了开始的结束
对这种共在的了解,让我察觉到,“戏里戏外,其实为一。”
我们不在故事之外。我们在故事之中。
那么,何必伤心于对樱良不公的命运和不圆满的结局,我对自己说。这还不是结局。她仍在这里,等待着我们给所有的所有,一个更为妥善的交代。
这个交代,在于实现故事的寓意,让故事照亮心灵,照进现实。
毕竟,读者的体悟,才是创作的最后一环。当作者落笔,当《春夏秋冬》伴着片尾字幕悠扬地响起,故事的结局并不止步于此,而会接着前进——去一个个地叩开读者的心扉。就让故事进去,让角色的灵魂在我们的心海得到映照,让他们的心声在我们的日常继续回响,那么,值得遗憾的“全书完”也就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已完待续”——
有形的叙事已完,现世的故事待续。对寓意各不相同的领悟,使得我们所受的触动不同,后续的、我们的故事,便从此处发芽并开枝散叶,生长为更为丰富、生动和繁茂的一条条故事线,向着遥远未来伸展。
樱良,在每一个观测她的人心中复活。然而她是虚构的,从未真正地死过,倒不如说,她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头一次开始生活。观测她的人,也同时成为她的眼睛。
所以,要好好活着,珍惜当下,用心选择,来演绎自己居住的这条故事线的每一天、每一幕。
“我终将青春还给了她”
“连同指尖弹出的盛夏”
有个下雨天,你哭着对他说:“我想你陪在我身边。”
从今往后,无论何时风起,他都会在树下陪伴你。
不论故事怎么发展,樱良的离开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确信的就是,樱良种在春树心里的樱花已经开了,而一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绝不是一篇文章能概括的,当我们回过神时,文章已结束,可情感的种子却才刚刚迎来了它的春天。
《颂樱,送樱》
山有良樱,灼灼其形。
傍生春树,郁郁其荫。
花叶比翼,枝枝连理。
春去秋来,朝朝相依。
不虞风雨,摧折此樱。
奈何今后,再无花语!
山樱已逝,春树长青。
落寞此景,见者唏嘘。
聚散无常,生死有命,
以喻世人,彼此珍惜。
此生相遇,幸甚至矣
来世重逢,还与君期。
落樱,纷然,流连。别时难。
无言,见花辞树雨缠绵。
暮春往事已远,君安眠。
喃喃于碑前,曰一路走好乎勿念。
樱良在时,不觉流年。
月有时而重圆,水有时而回川,
惟人生苦短。
樱今往九天,
笑颜驻人间,
敢问缘生缘灭如何全。
感君心如初阳,虽病不减春光。纵生死茫茫,琅琅笑言难忘。
樱良,樱良,花谢尚可流芳。
特别鸣谢:? ? ? ? ? ? ?清挽u? ? ? ? ? ? ? ? ? ??CharliEBlacK乙醇菌? ? ?J健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