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是“音乐小白”的胜利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乐队的夏天》应该就是中国乐队的那股东风,在此之前,是乐队的冬天,《乐队的夏天》结束后,眼瞅着乐队的春天就要来了。
《乐队的夏天》也许算不上现象级,但是具有足够的启示性,它将乐队这个被人忽视的音乐群落和乐队所代表的独立音乐呈现在大众眼前,叩响了观众的脑袋,叫醒了观众的耳朵。
近日,《乐队的夏天》总制片人牟頔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专访,畅谈了节目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节目之外的思考。
乍一看《乐队的夏天》,观众会以为自己走错了片场,五彩缤纷(花里胡哨)的视觉风格,马东和高晓松的搭档组合,这里难道不是《奇葩说》的场子吗?不是,但是它的幕后操刀团队确实来自《奇葩说》。
关于《乐队的夏天》的创意来源,制片人牟頔讲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个女孩来他们团队面试,要求一周只工作5天、一年只工作11个月,因为她需要时间玩乐队,这让团队对乐队产生了兴趣。
但是更深层的创作动机,也许源于对《奇葩说》的危机感和倦怠感,牟頔说,“《奇葩说》的危机感一直存在的,对于一个内容公司来说,原创和创新的能力很重要,不能说只依靠一个成功的IP。”
当时摆在牟頔面前的有两个策划项目,一个是他们熟悉的语言喜剧节目,一个是他们完全外行的音乐节目,牟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正如节目嘉宾乔杉所说,“一群不是搞摇滚的人一起做一件推广摇滚乐的事儿,这件事就挺摇滚的。”
即使作为节目总制片人的牟頔,在最终敲定参加节目的31支乐队里,也只听过不到4支乐队。“从音乐的层面讲,我们确实是‘小白’,所以在这个节目的初期,大家就扎进去了解基本的乐队音乐知识,听海量的乐队的歌,去live house和音乐节观察现场。”
牟頔介绍说,节目组导演提前半年就去跟拍了参赛乐队的日常排练、演出,和他们一起跑通告,打成一片。在长时间的相处汇总彼此建立了信任感和熟悉感,导演们也逐渐摸清了乐队的个性和边界,“这个过程后面证明非常重要。”
《乐队的夏天》制作团队没有回避自己的外行属性,反倒变劣势为优势,加入了马东这个五音不全的超级音痴,“乐队怼马东”成了节目的特色包袱。
“马老师作为主持人是我们在筹备后期才决定的,坦白说最开始没想过要让几乎是‘音痴’的马老师参与这个节目。他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大多数普通观众向乐队提问,搭建起观众和乐队之间的桥梁。最后在录制过程中,乐队们喜欢怼马老师,也出了有趣的冲突效果。”
外行玩音乐当然也有玩脱把的时候,牟頔说在第一期节目中,他们用了自认为很朋克的方式来给观众科普什么是朋克,结果招来了资深乐迷的diss。“大家都来骂我们误读了朋克,所以我们就明白过来,可能是自己自嗨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雨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