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影评(大概)

  标准但富有内涵的种族题材电影——《绿皮书》

  1818年,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了著名小说《弗兰肯斯坦》,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弗兰肯斯坦希望创造一个完美的人,但却不小心创造出了一个身强力壮的怪物,并不得不与之对抗,最终落得个同归于尽的结局”。但再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便能得到这样一个叙事结构——科学家出于某些目的创造出了强大的力量,但失去控制的力量最终威胁到了人类自身。是的,我们能在众多的科幻作品中看到这样的线索,《侏罗纪公园》《异形》《奇爱博士》《终结者》《黑客帝国》……均是如此,不过,不同的是,在以上这些电影中我们总能看到新鲜的事物:更加新奇科学的幻想、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对社会自身和科技的思考,而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正是那些平庸的作品。

  影片设置的时代背景是1962年,而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才公开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黎明前的确是最黑暗的时刻,在那时种族隔离是被写进法律的,黑人和白人禁止使用同样的公共设施,甚至黑人在日落之后不允许进入部分城镇(日落镇)。更不要说主角们要去往有着多年种植园黑奴制历史的美国南方,在那里即使是有《黑人司机绿皮书》这样一本黑人指南,旅行也不会太顺畅。

  叙事结构上,电影给出的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好莱坞故事——一个种族主义白人与一个经济地位较高的黑人,在一系列摩擦和冲突后,达成和解,皆大欢喜。

  影片的前期的较长一部分时间都在塑造白人男主Tony Lip,他擅长说服别人,办事靠谱,心思缜密,虽然缺钱但他仍然不肯替黑帮做事。更重要的是他的特殊身份——意大利移民,首先意大利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其次当时的意大利移民不重视文化教育,识字率低,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并不高。这两点为后面“坚持给老婆写信”和“与黑人和解”提供了可能。

  不过,更值得玩味的反而是黑人配角Donald Shirley,作为一名黑人,在苏联接受了良好教育,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演奏音乐,却因肤色受到歧视。不过他仍然认为自己属于上流社会,他不愿了解黑人流行音乐,轻视爵士,不敢和黑人兄弟玩游戏,以至于和家人断绝来往,独自一人生活在豪华空旷的“宫殿”里。这种情况导致了他对种族概念缺乏理解,无论是底层黑人社区,还是上流社会,他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加上能够轻易毁掉他事业的性取向问题沉重的孤独感压在他的身上,令他只能选择一个人喝酒消愁。

  而这一切,都为他在影片末尾寻找到自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制造出足够的戏剧张力。

  无论是在面对田间辛苦劳作的黑人同胞,沉默不言时还是在暴雨中狠狠咒骂自己的肤色,因出身而痛哭流涕时;还是在最后的酒吧中融入黑人群体,尽情享受轻快的爵士乐;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精神力量——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能成功。

  而且值得表扬的是,电影对黑白人双方都没有歧视与偏见。电影中有这样两个镜头:一是雪夜中主角们本以为又被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拦下,却发现对方只是好心提醒他们的汽车轮胎漏气;二是在黑人酒吧玩爽了之后,却发现有两名黑人混混躲在汽车后,准备打劫。豆瓣评分8.9,个人觉得这个评分还是很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