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价值

  每一件物品,都有价值。

  在马克思政治哲学里这样阐述,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因此,正如影片中妈妈所讲,价值最好能计算,能标签,这样才能更适合交换。

  存在于这种政治哲学之外,还有无法标签的价值,叫做心理价值。

  偶然看到桂纶镁《第36个故事》的电影海报,于是想起来读书时也看过这张海报,于是好奇地搜索出来看。

  影片以文艺,陈缓的节奏叙述,运用类似于童话故事的结构,传递出作者对于价值的观念。

  故事由一家朵儿咖啡馆开始。

  姐姐(朵儿)最终如愿以偿开了一间咖啡馆,拥有了一个“自己做主”的地方。

  唯一无奈的是,需要带着“毫无用处”的妹妹。

  姐姐学习艺术,妹妹学习贸易。

  姐姐注重计算咖啡馆内每一件物品的经济价值,渴望的更好的载客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

  妹妹则充满天真浪漫的艺术想法,希望拥有更软的沙发,更具特色的生活。

  生活就这样充满浪漫而又戏剧化地开始。

  接下来都是体现价值及交换价值的含义。

  偶然的机会,妹妹“发明”出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妹妹憧憬着,最终能帮自己换到一辆卡车,帮姐姐换到一对骨瓷。

  虽然姐姐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的想法,但因为的确给咖啡馆带来更多的人气,所以并未反对。

  唯一不开心的地方,便是,她认为自己所做咖啡及糕点的价值,是妹妹新奇观点的附属品。

  同样,因为偶然,姐姐了解到心理价值的概念。从此,生活开始发生一系列改变。

  她开始明白,所有物品的价值,最终是心理价值的比较。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在妹妹描述的故事中,似乎也是作者希望告诉大家,生活中,其实没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

  因为未曾拥有,所以我们会认为那些未曾得到的经历的价值大于已经拥有的价值。

  母亲的角色安排应该是每个人内心中禁锢自己冲动的一块保护墙。

  为什么我们不按常理生活,为什么不要一个好的工作,好的人生?

  或者,既然选择了目标,为什么可以随便更换呢?

  姐姐更换目标为存钱,妹妹更换目标为环球旅行,但影片最后的结局却是,妹妹更换目标为存钱,姐姐的目标为环球旅行。

  生活本来就没有很多选择,即便自己选择,也可能后悔。

  因为心境时间及缘分,每个人都会不停衡量自己的心理价值。

  生活从来不会有从一而终的目标,也从来不会有确切的“决定”,一切在于我们在某个阶段对事物心理价值的预估。

  正是如此,才是生活的奇妙。

  或许,

  一卡车海芋,是可以高过赔偿费;

  一次帮忙疏通下水沟,是可以高过一本泰文食谱;

  两首歌谣,是可以换到珍藏几十年的书籍;

  帮邻居刷漆,是可以换到小孩子中意的木马;

  35个故事,是可以换到一颗心。

  这就是,心理价值。

  电影问题:

  1:你开车向山上驶去,忽地和一辆送海芋下山的货车相撞。你的车掉了保险杠碎了车灯,你是会选择要一卡车的海芋还是要车主赔钱?

  2:如果你拥有一笔钱,你是会去念书还是环球旅行?

  3:你心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