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日本僧人成寻二过邵伯闸(扬州江都邵伯镇)

  成寻(1011-1081)俗姓藤原氏,日本天台宗大云寺主,于宋熙宁五年(1072,日延久四年)三月十五日携弟子赖缘等一行八人,从日本松浦郡璧岛乘宋商之船入境,巡礼天台山、五台山。

  在宋期间,成寻因替宋神宗祈雨有功,获赐紫衣,授“善惠大师”称号,名噪一时,但其乞归不允。送弟子五人回国后居汴京(开封)太平兴国寺传法院,迁开宝寺,在中国客居长达9年,直至元丰四年(1081)圆寂。(百家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年,成寻一行巡礼天台山后,先从杭州沿运河北上至汴京,次年又沿运河送弟子返杭州,从明州(宁波)归国。在这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成寻每天写日记,撰成《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了宋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宗教、地理、风俗等珍贵资料,其中包括两次途经邵伯过闸的情况。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三,记录从杭州沿运河北上时写道:

  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

  九月十三日 丁巳,天晴。……午时,江都县驻船。此河隋炀帝所掘也。掘沟宽二丈余,直流弃曲。

  九月十四日 戊午,天晴。卯时,出船。辰时,至邵伯镇止船。从船前捧幡打厮罗伎乐数十人,渡边祭神人云云。未时,开水门二所了,次开一门,出船了。子时,过六十里,至高(邮)县。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八,记录从汴京沿运河南下时写道:

  延久五年(宋熙宁六年,1073)。

  四月廿八日 辛丑,天晴。卯一点出船。未时,过六十里,至扬州高邮县止船。

  四月廿九日 壬寅,天晴。卯时,出船。酉时,雨下,过六十里,至邵伯镇,止船宿。

  五月一日 癸卯,雨下终日。先入京上船间。在闸头内待船入了。晚头入了。开第三闸,而入。夜间不出船,止宿。

  五月二日 甲辰,雨下。卯时,出船。午时,到扬州府,三十六里也。

  成寻记述过邵伯闸的文字简约而平实,为宋代邵伯船闸的相关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日记记载,隋朝运河开挖时河宽约二丈有余,曾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弃曲取直进行连接沟通。宋代邵伯船闸已是相当先进的三门二室水闸,它以闸门次第启闭来调节不同闸室之间的水位,形成闸室上下河之间的平流,得以通航。北上时,“开水门二所了”,再“次开一门,出船了”。南下时,“待船入闸了”,“再开第三闸”,“出船”。

  宋时邵伯船闸夜间不放行通航,以保证安全。为了加快过闸时间,免得滞留过多船只,往往是晚间先放一批船只进闸,并在闸内歇宿,以便次日一早(卯时,清晨五至七时)就能开闸放船。(百家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邵伯闸的交通运输十分繁忙,而且呈北上易过、南下难行的态势,遇雨尤甚。成寻一行北上时,尽管在船前的渡口边上举行捧纸幡、奏伎乐的祭神活动,但他们辰时(早上七至九时)抵达邵伯,未时(下午一至三时)就过闸出船了,期间不过几个小时。而南下时,第一天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就到达邵伯排队等待,直到第二天晚上方才进闸。

  从当时邵伯闸的繁忙程度,足见邵伯史称“舟车孔道”真是名副其实。如此众多的船舶在邵伯停留、过境,必然带动生活服务、船舶维修、生资等行业的发展。宋代邵伯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成熟发达,其集镇也早就具有一定规模了。 (朱毓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