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
“听说,最后她们都成了日军的慰安妇,几经折磨,命运凄惨。而玉墨,因为有些手段,搭上了日本军官,比之其她人,处境要好很多。”
四年前的一个深夜,我看完了严歌苓电子版的《金陵十三钗》。时至今日,玉墨和那些女孩们婀娜多姿的身影和咿咿呀呀的苏州评弹,一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和听到。
依稀记得最后的结局和网上传说的结局不太一样。
“南京的审判法庭上。书娟透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一个极为熟悉的背影,几乎要叫出声来。她像极了玉墨,但还未来得及看到正脸,那个背影便走出去不见了。于是她坚信,她还活着。”
张艺谋的这部电影,拖了很久才开始看。
不怕电影让人失望,却怕拉扯出内心的沉重感。
这点逃避,亦如严歌苓,亦如眼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第一次参加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集会,发现自己不愿意认真面对资料,宁可让一些细节在我印象中模糊存在。残酷的东西不给与重视似乎就似存在似非存在了。”严歌苓回忆说。
中国人最热爱和平,这是无数中国人认同的一句话,但部分中国人的和平观念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对历史的遗忘上。
严歌苓的母亲是南京人,她曾问母亲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到的回答是”不记得什么了。”“大屠杀时她六岁,即便没有亲眼目睹,也该从长辈那里有所耳闻。看来长辈们本能地把它压在记忆深处,差不多就成了强迫失忆。”
我很能体会这种遗忘,就如同大学时我才得知1942年我的家乡河南曾发生过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旱灾。在此之前,身边没有一个长辈提起过。我也曾问过身边的长辈,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这是种世世代代的刻意遗忘,以至于到我这一代,连这场灾难的影子都触碰不到。
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宽厚,只顾“稀里糊涂”的放眼直前。这些历史在初高中的课本里,可能提到了很多遍,除了机械记忆外,我们每个人又记住和体会到了多少?几乎说不清楚。
家附近的山上曾经有多个战堡,是当年日本人来时中国人为了抗日而建的,但在这不久前,我才刚刚得知。那时它们已被拆掉,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历史就在眼前,但20年来都没有长辈提起,我甚至不知道当年日本人曾打到我的家门口来。这就是中国的长辈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除了遗忘,还是遗忘。不忘记,竟变得如此艰难。
我还记得小时候曾做过的一个梦。那时我们还住在老家。梦里,一群鬼子拿着机枪闯到我家门口,肆意枪杀我身边的所有人。子弹打在身前的石头上,火光四射。这是我人生中记住的第一场梦,至今仍记忆犹新。一直以来都很奇怪为什么会做这场梦,现在想来,似乎在提醒我日本人当年确实端着机枪打到了家门口,而亲人,在我们面前一个个倒下。
并不想重温那段令人发寒的历史,但又不得不面对。因为历史,绝不能遗忘。
1937年,南京保卫战。
12月12日,雨花台战役,南京最后的制高点,激战最为惨烈。雨花台一战,仅此一地,守卫将士6000多人英勇殉国。
12月13日,南京城被攻破。
妓女救军官和替他人赴难的故事,也有真实的历史故事。
有人问,这样翻来覆去的拍这些题材,都被演烂了,像一个老妈子不停的在面前絮絮叨叨过去那点儿事儿,纠结这些有什么用呢?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一遍遍的絮叨这点“破事儿”呢?我想,严歌苓的话就是答案。
“我想我还会写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固然有政治和外交来伸张正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民间,是意识形态。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稀里糊涂‘向前看’,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
有人好奇她们的最终结局,放上原著版
致敬时代英雄,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