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
从《玩具总动员》系列到《怪兽电力公司》系列,再到最新的这部年度催泪动画大作《寻梦环游记》,不得不佩服皮克斯越发擅长将本就奇想天动的故事讲得更优秀且复杂。从两只中二病的玩具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探索,到怪兽世界里的曲线救国换新生,上天入地,故事的格局越来越大,带给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切入点也更多面化。在本作中,音乐男孩米格的这场离家出走带出了“家族的情感屏障与梦想的追求之间”这样老生常谈的戏剧矛盾,以及“记忆的力量与思念的传承”这样堪称心灵暴击的生死话题。佐以艾克特与童年可可那段甜蜜中带着酸涩的父女情,便让影片变得更好哭了。
电影讲述了米格的曾曾爷爷为了追求音乐抛弃家人,拆散了整个家庭。而曾曾奶奶通过做鞋修补了这个家庭,并且将做鞋的本事祖传了下来。从此,一家人严禁米格碰音乐,是为了不让他变成曾曾爷爷那样。有一天,米格发现曾曾爷爷就是歌神德拉库斯,同时无意来到光怪陆离的亡灵世界,他需要曾曾爷爷的祝福才能回到现实世界。
而在寻找德拉库斯的过程中,米格又发现埃克托才是自己的曾曾爷爷。当年,德拉库斯毒死了埃克托并剽窃了他的成果。故事的最后,米格顺利回到现实世界,全家人也终于开始支持米格的音乐梦想。皮克斯再一次化腐朽为神奇,把“追求梦想”如此老套的主题拍得感人肺腑又毫不做作。虽然满满都是套路,但是已经优秀到了让人感受不到套路的地步,使人潸然泪下又意犹未尽。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明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了。即便是落选了,它也是我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电影以夸张的方式讲述了一家人对米格百般阻挠的故事,他们严禁米格碰音乐,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他好。他们宣布米格可以做鞋了,可以学会祖传的手艺,好像还是什么不得了的喜事,其实米格根本不感兴趣。
这就好比是兔子把胡萝卜送给鱼,你觉得很好的东西,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这些仅仅是《寻梦环游记》最表面的一层含义。皮克斯的动画片一向充满隐喻,通过巧妙的比喻传达正确的三观。
比如,米格需要得到家人的祝福才能回到现实世界,比喻孩子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如果无法得到家人的支持,孩子就如同亡灵一般行尸走肉了。但孩子需要的是家人祝福自己实现梦想,而不是子承父业。
再比如,亡灵需要有人们供奉才可以过桥与家人重逢,比喻铭记已故的长辈,他们的灵魂就会得到安息,会在阴间保佑你;忘记已故的长辈,他们就成了孤魂野鬼。
俗话说,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他停止呼吸的时候,在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是真的死了,也就是电影中的“终极死亡”。
而祝福孩子和供奉长辈又往往是相互的,长辈支持孩子追求梦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了想成为的人,自然会对长辈倍加感激;长辈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孩子一辈子做不喜欢的事,自然也会恨死长辈。
《寻梦环游记》的高明之处在于,电影没有非黑即白地说追求梦想一定是错的,应该听父母的话;也没有说追求梦想一定是对的,要不顾一切追求梦想,而是辩证地分析了梦想。从事音乐事业是正确的,但因为它抛弃家人就是错误的;为音乐投入精力是对的,但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毒死搭档就是错误的。不违背法律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玩音乐可以支持,背叛家人朋友、杀鸡取卵地玩音乐就不可取。
德拉库斯确实应该遭到鄙夷和臭骂,但音乐没有错。错误的不是音乐,不是追求梦想,而是抛弃家人和作奸犯科。家长应该阻止孩子离开家庭,阻止孩子违法乱纪,但不应该阻止他们追求梦想。至于埃克托,电影也揭晓了谜底,其实他当年并没有抛弃家人,他在准备回家的时候被毒死了。
《寻梦环游记》在讲述追求梦想的同时,还不忘传达家庭的主题,毕竟“家庭”早已是皮克斯动画片的标配。不得不说,现在电影里的“家庭”主题过于泛滥了,观众早已审美疲劳。要让观众满意,就必须创新。
《寻梦环游记》大胆尝试反套路和多重反转,把电影的各种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以至于观众看不出任何设计的痕迹,整部电影行云流水而毫不刻意。
有人说,人生会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米格为了避免埃克托玉石俱焚,不再孩子气,不惜牺牲自己,愿意接受曾曾奶奶“不再碰音乐”的要求而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是他第一次成长;他竭尽全力还是丢失了埃克托的照片,是第二次成长;他通过弹吉他唤醒太奶奶的意识,间接补全照片,是第三次成长。
经历了三次成长,米格不再是那个固执叛逆的小孩子,他能分辨黑白是非,能辩证地认识音乐,而家人也终于与他和解。
曾曾奶奶祝福米格的时候,收回了不允许他碰音乐的话,只要求他“永远别忘了我们是一家人”。而在世的长辈也开始理解米格、支持米格,只要你不抛弃家人,我们就永远支持你做喜欢的事。
以上仅代表小编的个人观点,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