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又一期“微戏剧”线上邀请展,又一部原创作品。上周五上线的《日常生活》,讲述的是一位身患抑郁症的女儿,在疫情隔离时期与不知情的母亲共处一室时发生的生活故事。
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戏,上线之后,这是弹幕中飘过的评价。
抑郁症是一个很难触碰的创作主题,哪怕是在生活中,不熟悉抑郁症的人们都会因为误解对病人带来二次伤害,而《日常生活》用真诚找到了正确的创作之路。
好的现实题材戏需要对生活最敏锐的创作者,作为这部戏的制作人,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于,将这部戏中如此优秀的三位女性创作者介绍给大家。
编剧/导演:林溪儿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编剧导演作品话剧《王老先生决定去远行》《另一只海鸥》,音乐剧《异己》《天纵庸才》等。
演员:何莹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
音乐剧《生死签》《少年孙中山》《雨夜》等。
演员:葛洧吟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演出戏剧作品《风声》《片想》《繁花》《红白玫瑰》等。
这三个人对于剧场观众来说,都还很“新”。我比大家早一些认识她们,知道了她们的故事,看到了她们的作品,确定了一件事——她们值得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欢。
溪儿
和溪儿认识,似乎是她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读二年级或三年级的时候,契机是看她在知乎上一直写自己的排戏经历,真诚而有灵气。
网友见面,我们约在北兵马司胡同的一个馆子吃饭,她说:“除了我,身边已经没有太多人想做戏了。”
当中的日子,我与北京若即若离,在线上看她不断写做戏的日记,关于契诃夫、贝克特、曹禺或是易卜生,时不时给她点个赞。
《天纵庸才》剧照
四年之后,她因为带着自己写的音乐剧《天纵庸才》来上海参加第一年的“微戏剧”录制。我们终于又见上了面,约在上剧场隔壁喝饮料,她说:“我一直都在做戏。”
又过了半年,在上海我看了她自导自演的《另一只海鸥》。剧组很穷,观众也寥寥,但我满脑子都是那个穿着黄色连衣裙的妮娜。散场之后我到侧台找到溪儿,说:“我们一起做个戏吧”。
《另一只海鸥》剧照
作为一位年轻的导演、编剧、演员,溪儿的才华已经在掩盖不住地向外涌现。除了这部《日常生活》,上述提到的两部戏在B站上也能找到视频,看过之后,你会回来赞同我的想法。
作品是一位导演唯一的话语权。
葛葛
好戏曾经写过《葛洧吟:从上戏表演系毕业一年后,我在做什么》,她的故事在这里能看到更多。
选那么一个不太熟悉的年轻女演员为选题,是因为她用好几部戏在舞台上给我留下了足够特别的印象。
好的演员很多,但“特别”的演员不多。看葛葛的戏从《红白玫瑰》到《威尼斯商人》,从《风声》到《繁花》,只要你看过她的戏,就很难忘了她。
《红白玫瑰》剧照
是因为当时的采访,我才意外地发现,她曾经在热门综艺《一年级》里大受欢迎,时至今日在豆瓣小组里搜她的名字,能发现每几个月她都会被网友从记忆里再翻出来讨论一轮,主题大约是“有哪些很优秀但不红的女演员。”
我有一次把这件事告诉她,她回复:“是嘛?我不知道诶,不太关心,没搜过。”
她关心的是怎样能把角色演好,怎样在宝贵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怎样能更好地被观众认可,怎样做出一个优秀的作品。
我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和你同年出生的导演,她叫林溪儿。”
《一年级·大学季》中,葛洧吟在第一次阶段表演中饰演紫霞仙子
何老师
即便写一篇长文章,也不足以将何莹的故事讲完。
到如今,她现在被大家熟悉的身份依次有胡歌的表演老师、《生死签》的编剧、1995年初版《商鞅》的小商鞅饰演者,演员周可人的母亲……
但对我来说,何老师最重要的身份永远是,她从我九岁开始教我表演,告诉了我什么才是戏剧,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美”。
二十多年过后,面对学生的一个小作品的请求,何老师最后决定自己登台帮忙,与葛洧吟饰演一对母女。
这离她上一次正式登台表演已经过去整整25年了。
这三位聚在一起,有了这部《日常生活》,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故事。
好戏戏剧工作坊排期更新!
(课程内容详见微店商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