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行?看看那些比你会学还比你努力的真实名校留学生在忙什么

  

  7月的时候,北京中考内卷的新闻攀上了热搜。

  满分660的卷子,考了655分以上的就有805人,640分以上更有上万人... ...

  北京的分数内卷并不是特例。

  在中考分流政策发布后,学生想要读一所好的高中,面临的竞争要比以往激烈太多。为了躲避内卷,许多家长都开始选择国际路线,做好了送孩子出国留学上名校的打算。但留学名校,却并不简单......

  

  真实的名校留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在海外读书,会比在国内更轻松吗?

  他们平时又在忙些什么呢?

  在《生活在别处·中国新移民》这部记录片里,节目组就采访了3位在顶尖名校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记录他们的求学历程。

  在哥大忙着内卷

  郑爱欣

  郑爱欣一开始并不是哥大的学生。

  她出生在广东潮汕一个经商家庭。虽然家境优渥,却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经常转学,也因此锻炼出超强的适应能力。

  高中毕业后,她远渡重洋去了加州一所学院读本科。在这期间,她了解到美国的本科拥有转学制度,学生可以靠GPA分数申请更理想的学校。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郑爱欣给几所名校都发了申请,最后她被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录取,直接读大学三年级。

  

  哥大的“内卷”生活

  但进入哥大后,郑爱欣发现原本并不算懒惰的她,却在这里成了少数派。

  因为哥大的学霸实在太卷了。每天不是忙着上课去读书馆复习,就是忙着投简历递offer。而郑爱欣在大三之前,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工作这回事。

  哥大快节奏的氛围,也让郑爱欣开始感到了压力。

  

  当然,有压力才有动力。作为一名学霸,郑爱欣的学习能力十分出色。她学什么都很快,第一次去玩射击,也能做到枪枪中靶。凭借这份聪慧,她很快就在数学系拿到了名列前茅的成绩。

  

  但她认为,之所以能够取得好成绩,是因为在国内基础教育打得好,学起数学来并不会很吃力。但真正接触到全新的知识时,她也需要花费许多努力。

  投Offer经历

  在大三快结束时,郑爱欣身上也有了哥大人的专属气质,开始每天忙忙碌碌地投递各种offer。

  当她和朋友说起自己忙着找工作时,大家都觉得很惊讶。难道哥大的高材生还怕找不到工作么?

  事实上,郑爱欣的offer投的并不顺利。虽然拥有名校光环,但她的offer却屡屡被拒。在这一年里接到的拒信,比过去二十几年都要多。这也大大伤害了她的自信心。

  

  更令她大受打击的是,在期末时她的考试成绩也有所下滑,比自己预期的要差很多。当她的另外一位同学把拿到的好成绩PO在社交平台上时,她更是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因为考试失利,她第一次拨通了学校的心理咨询电话,倾诉自己的苦恼。而在内卷的哥大,有50%的学生都曾因为各种压力求助过心理咨询。

  

  为了解除心理上的焦虑,她还报名了一个钢管舞课程,平衡日常的高压生活,逐渐找到了一种舒适的生活状态。

  

  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的模式,也会带给学生很大的焦虑感。但当你能够坚持下去,并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时,蜕变的时刻也即将来到。

  在牛津做高光辩手

  赛茜

  赛茜是牛津地理系的高材生,也是牛津建校300年来第一个华人女辩手。

  她的身上有很多高光之处,但最吸引人关注的,还是这个女孩身上的韧劲与倔强。

  赛茜出生在北京,2岁时就在一家幼儿园过着寄宿生活。过早独立的成长过程,也让她的个性变得十分成熟与自主。

  

  9岁时,颇有主见的她,向父母要求去英国读书。刚到这里时她连英语都不会说,因而被分进了最差的班级。但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她就凭好成绩进入了排名第一的班级。

  读高中时,赛茜更是拿出了学霸的魄力,在高一就修完了高中的三科成绩,最终以6科A+的成绩毕业。

  

  她所在的高中并不算重点学校,能考进牛津剑桥的学生寥寥无几。但她却凭借实力成为了那个幸运儿。

  牛津的辩论社生活

  进入牛津后,她进入了非常喜欢的辩论社。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就参与竞选辩论社常委,以领先第二名几十票的好成绩竞选成功,获得了中国女性目前在牛津辩论社走到的最高位置。

  而说起她的高光时刻,少不了那场走红社交网络的辩论赛。

  那是在2018年,牛津校内以《技术帝国的崛起威胁社会发展》为主题开展的一场辩论赛。

  

  在辩论赛开始的前4天,赛茜才得知自己得到了宝贵的辩论机会。但令她焦急的是,那几天她因为感冒嗓音十分沙哑,而且还要同时写三个论文,压力大到爆棚。

  为了把18分钟的演讲稿完美呈现,赛茜除了赶论文,每天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稿。牛津辩论要求穿着的正装,她也是临时在网上下单,赶在辩论开始前几小时才收到的。

  辩论赛当天,现场来了500多人观看。在赛茜身边还坐着政界要员、科技大佬。

  作为反方一辩,她在开始发言时紧张到忍不住颤抖。但想想自己在4天里做出了那么多努力,赛茜突然就放松下来,发言流畅又充满力量。

  在辩论接近尾声时,倍感骄傲的她还说出了一句中国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高光背后的压力

  当赛茜的辩论视频被发回国内后,许多网友都为这个自信的牛津女孩而骄傲。但赛茜却在《环球人物》的采访中,说出了自己高光背后的压力。

  

  原来,赛茜认为自己想在牛津被看到,是需要付出百分之三百的努力的。因为她是一个女孩,一个中国女孩。

  “当一个中国女孩想要努力的时候,大家就会说,这个姑娘太有野心。太想往前冲了。但如果是一个白人男孩,大家都认为这样很正常。”

  

  为了改变大家对女性、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赛茜总是力求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她在大学期间,每天最多睡4-6小时。

  学习

  每星期要做6次运动

  课余担任牛津拳击社的副主席

  这份努力,不仅让她被牛津的学生们认可,也让她拿到了明星公司麦肯锡的实习机会。

  

  毕业后,赛茜进入金融行业,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工作之余,她还在B站上开设了@赛茜Cecilia账号,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

  在赛茜身上,我们能找到许多值得学习的闪光点,比如自信,比如努力,比如坚韧。而这些特质,都将让这个高光女孩继续高光下去。

  在哈佛与天才共事

  金师鉴

  金师鉴在哈佛大学材料工程系读博士一年级。

  他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生,在上海的国际学校读完高中后,成为了埃默里大学的一名本科生。

  

  在读高中时,他曾短暂的到美国读过一年书。那时他觉得美国的教育氛围实在太开放太自由了,自称自由散漫不喜管束的他,从那时起就决定要到美国去读大学。

  

  金师鉴的父亲是一名访问学者,曾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访问,因为接触过名校文化,他也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

  本科毕业后,金师鉴来到了天才的圣殿哈佛大学。

  

  学霸和天才的世界

  刚进学校时,他感到十分的有压力。因为这里的学霸和天才实在是太多了。走在路上都能听到人进行学术讨论,但他却一句也听不懂。

  后来他上了一段时间课程,发现那些从MIT等名校来的学霸,和自己水平也差不多,终于放下了一颗心。

  

  同学的影响

  在哈佛,金师鉴认为许多同学都对自己有着正面的影响。因为在这里,每位同学不仅对特定的领域十分了解,就连面对不熟悉的专业,也能说出几句真知灼见,所有人都十分的博学。

  因为被这种学霸氛围所感染,金师鉴也变得更愿意挑战自己,去接触新的领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能力。

  虽然在哈佛,他过着从宿舍到实验室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但内心却感觉十分的充实。

  刷完这集纪录片,你会发现三位名校生虽然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但他们却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地成长着。名校留学的经历,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标签,更是让他们获得成长与蜕变的珍贵人生历程。

  如果你也立志读名校,他们的经历值得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