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印度的中国城有华人子孙,非常羡慕如今的中国,依旧拜关公学汉语

  原标题:印度的中国城有华人子孙,非常羡慕如今的中国,依旧拜关公学汉语

  许多到国外旅游的人,必然会了解华人街。生活在华人街的华裔,始终都传承着中国的风俗习惯,逢年过节还会举办庆祝晚会,他们会用筷子吃中餐,看起来跟国内的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在印度也有一个中国城,里面聚集着大量华人子孙,他们非常羡慕如今的中国,依旧拜关公学汉语。不过,印度的中国城是个残破小村庄,不是高楼耸立的繁华城市。那么,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解释这件事,还得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清朝还比较开放,没有实行闭关锁国等错误政策。有一个广东的商人,为了赚取钱财,长途跋涉离开中国,来到印度的塔坝村,开了一间皮革厂。当时的印度非常落后,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普遍比较贫穷。广东商人在这个地方,靠着廉价的劳动力,还有比较便宜的原材料,制造出很多物美价廉的产品。这些产品上市后,让他赚到了很多钱。其他的广东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能赚钱的项目,纷纷前往印度,企图像之前的同胞一样,在印度大赚一笔。

  此后,广东商人陆陆续续在印度开了200多家皮革厂。不曾想,清政府居然宣布了闭关锁国,这些在海外做生意的华人,只能够滞留在当地,没有办法回到祖国。万般无奈下,他们决定留在印度扎根发展。这些华人最开始时,生活的比较不错,也算是有些乐不思蜀。但是后来他们的皮革厂出现了污染问题,只能关门倒闭,没有办法继续做生意。如今很多年轻力壮的华裔,早就已经离开塔坝村另谋生路,只剩下一部分老弱病残,在当地勉强过生活。

  有知情人统计称,生活在塔坝村的华人后裔,现在仅仅只剩下1500人左右。异国他乡的生活非常辛苦,这群华裔知道自己这些人势单力薄,所以他们出门时,会尽可能的说印度话,平时还会吃咖喱饭,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逐渐融入到印度的社会中。话虽如此,但是这些华裔的长相却没有多大变化,经常会由于长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和印度人的形象,有着明显的不同,别人一眼就能够看出他们是华裔。

  这些留守在印度塔坝村的华裔,非常羡慕如今的中国,一直以自己的血统自豪。他们聚集的地方,很多东西都有华夏元素,逢年过节还会去拜关公庙。从现状分析,塔坝村的一切,跟中国的一些小农村非常相似。因此,印度人才会把这个小村庄称为中国城。从时间上来看,这些塔坝村的华裔,在印度境内早已生活了上百年。他们早就改变身份,获得了印度的国籍。不过,他们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特别是在教导后代子孙时常常会说,印度虽然也是一个家,但是他们的根却在中国,所以必须要懂得说中文。

  生活在印度的华人后裔,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汉语认祖归宗,回到自己的母国。这些华裔的遭遇令人感慨和唏嘘,有不少人表示,我们应该欢迎这些华裔回归。毕竟从根源上来说,这些华裔也算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对祖国极其认可,若是回国的话,或许能为祖国提供一定的帮助。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印度华裔的坚持,虽然让人感动,但是我们不能任由这些人来中国。按照国际法则,这些人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印度公民。我国若是公开表示,允许这些人集体搬迁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持有这两种说法的人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一方。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想,那些华裔若是真的想来中国的话,完全可以用移民的方式,回到祖国认祖归宗。从世界范围来看,进行移民的人数不胜数。若是他们自愿进行移民的话,印度也没有办法阻止,只能默认他们的行动。或许有一天,塔坝村的华裔同胞,真的会采取行动,克服种种问题回到祖国,真正成为祖国的一份子。

  事实上,除了美国的唐人街和印度的中国城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有华裔存在,其中大部分人都保持着一颗炙热的中国心。战争年代,滞留在海外的华侨,曾多次出手捐赠物资,给国家的抗战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些热血爱国的华裔同胞,都是值得敬佩的人物。总的来说,中国是绝大多数华裔的根,不论这些华裔走多远,他们都应该牢牢记住自己的根源。数典忘祖永远都是最大的恶,希望国家以后不要再出现那些令人心寒的叛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