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云南17岁男生工厂实习,请3次病假均被拒,生命定格在流水线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一个孩子“成人”,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小孩和大人身份转变的过程中,能够不那么迷茫和痛苦,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的初衷本也在于此,但因为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混入其中,实习渐渐变得不再那么纯粹。
相信很多专科学校的学生都有这种经历,那就是在校期间被安排进行实习,但这个实习内容与专业八竿子打不着,比如学地铁经营管理的被安排到火车站检票,比如说学人力资源却被送去房地产中介卖二手房,又比如说学护理的却被送到电子厂当流水线工人。
实习内容与专业不对口也罢,偏偏学校组织的实习期过长,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而实习单位也一味压榨学生,让学生连续不间断地上班,有时候甚至持续48个小时,而且学校把学生安排过去可以拿到“人头费”,学生本身却无法拿到相应的实习工资......
这样的现象其实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1998年,某卫校每年安排女学生到洗浴中心给人洗脚按摩,还会收走学生的400元实习费用,遭到学生反抗时称这是一项传统......由此学校安排学生任由别的单位压榨的情况一直持续上演。
这么多年为何没有得到重视?因为学生的力量太微小,没有能掀起太多的水花,直到近年才有了更多的关注,起因却是一件太过于悲伤的事情,在云南某职业技术学校读书的杨昌,因为被强制性安排流水线工作,最终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从而引发轩然大波。
杨昌不是一个擅长学习的孩子,所以选择就读职业院校,想着起码走入社会时能有一技之长,17岁的他最终在云南某职业院校读五年制护理专业,从在学校就读开始,其专业老师就一直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做“社会实践”,杨昌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所以他答应了。
2021年12月30日杨昌和学校一共140位同学坐上大巴,被拉到了某厂,和该厂签订了《实习生三方协议书》,约定实习时间为2022年1月10日至2022年3月10日,每月基本工资为1850,加班费另外进行核算,然后开启了噩梦般的实习经历。
一般而言,即使是“社会实践”那也应该和专业有点关系,何况合同上明确说的是“实习”,那就更应该专业对口才是,可实际上学护理专业的杨昌实习的地方是一个做手机主板的点胶、接料和扫码工作的加工厂,杨昌就是干扫码工作的。
厂里没有具体的上下班时间,休息还得等组长进行安排,一天下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而因为请一天假就扣三天工资,整个月下来他们竟然一天不落地在工作,就连春节都没有回家,可是工资每小时17元,累死累活顶多三千块。
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杨昌的身体很快出现了问题,2月4日杨昌感觉全身无力,同时咳嗽不止,一开始他以为自己是感冒了,就去药店买了一些感冒药,但症状没有任何好转,无奈之下在2月7日选择请假休息了一天。
之后杨昌继续上班,可是身体越发不适,他和家长沟通以后,家长让他赶紧请假去看病,但因为之前已经请过一次假,其组长无论如何都不让他休息,被拒绝3次以后,杨昌打算2月10日那天提前下班去医院看病,正是这天,他咳了血。
众人被他吓了一大跳,打电话给带班老师,请求带班老师将杨昌送去医院看病,但不知道为何杨昌最终没能去成医院,2月11日杨昌病危,被就近送到一家医院进行救治,当天下午杨昌就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死因是“呼吸衰竭”。
其家属乍然听到这一消息,简直天崩地裂,杨昌母亲当场晕厥,其父亲嚎啕大哭,剩下杨昌的哥哥勉力支撑起整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他们也立即感到学校和工厂,想知道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件事,但协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一开始学校说好会赔偿66万元给杨昌家属,并且签订了协议,而工厂却表示要等学校赔偿完66万元以后,才会给他们90万元,结果学校的钱迟迟等不到,工厂也赖账了,称不知道什么90万元,并且不再接杨昌家属的电话,回避他们的沟通。
后来杨昌家属只能求助于媒体,而在媒体面前他们又有了别的说法,学校表示这不是什么实习,而是社会实践,而且66万元是工厂高层和学校一起做出的赔偿,不存在所谓90万元,他们还称这是正常死亡,不可能学校和工厂一起会赔偿156万。
但是从杨昌签订的协议书上可以明确看到这是“实习”,从杨昌家属和学校签订的协议里可以看到,并不存在工厂高层参与,基于此可以认定学校和工厂没有说实话,那么杨昌家属应该如何维护权利,找回属于自己的公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规定,合同自成立起生效,当事人应该按照合同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无故毁约或者坚持不肯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将其起诉至法院要求立即执行,判决后依然未能履约的,可以继续起诉要求强制执行,由此杨昌家属可以尽快拿到66万元。
另一方面,在杨昌和工厂也签订了三方协议,协议内容中明确写明工厂作为甲方需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在作为丙方的杨昌存在伤病和事故时积极组织救治,杨昌家属可以以工厂未尽到责任,工作安排不当等为由,起诉工厂,并且要求相应赔偿。
在整个案件中,虽然是工厂的种种原因导致杨昌呼吸衰竭死亡,但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学校,但凡学校是真的想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进行历练,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人头费把学生拉过去做苦力,一切悲剧都不会发生,希望所有的学校以此为鉴,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案例 云南17岁男生工厂实习,请3次病假均被拒,生命定格在流水线》一文取材于真实新闻报道,名字皆为化名,图片来源网络仅配合叙事,侵删,谢绝转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