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数杀人》——太直白简单,失去了力量

  当暗数杀人在一开始就把杀人犯毫不费力就抓住的时候,我知道影片不在奇观的展示,现在就等着看导演到底想说杀人背后的什么故事了。

  这让我不禁想到踏血寻梅,一件足以引起观众猎奇心理的犯罪案件,商业片最好的贩卖元素,导游却早早把答案抛了出来,意在揭露引发杀人案件的深层次原因。

  

  暗数杀人也是如此,不过它把矛头指向法律的漏洞。

  连环杀人,分尸,“警匪”对抗智斗,单看简介影片拥有犯罪悬疑片所有的商业元素,如果对影片再多一点了解会知道这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更加引人好奇。

  抱着这样期待的观众会在影片十分钟左右就失望。因为那时候犯罪者x已经被抓获,并且交代了罪行。

  凶手更是亲口交代了更多未被发现的案件,这些凶杀案无人知晓,无人报案,无人查探,即是所谓暗数案件。

  

  跟着主角警官前往那些在未被阳光照探到的暗之地,将他们和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影揭开。

  影片把不合理的体制作为批判对象,本应维护正义的法律,保护人民的政府,却成了压在死者身上的重重黑幕。

  有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然而在现代社会追求正义是有时效的,这就是案件的有效追诉期,一旦过了这个期限犯罪者便可以逍遥法外。

  聪明又冷血的罪犯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虽然警官已经找到了受害者的尸体,却无法对其罪行提起诉讼。

  而原为缉毒警的警官申请为刑警,为了伸张正义去探查那些无人理会的暗数案件。不仅得不到支持,还惹来一身埋怨。

  

  罪犯利用法律的漏洞讲警官玩弄于鼓掌,而为了揭露他的罪恶,警官甚至不惜违法给罪犯钱换取他充满谎言的口供。

  最后在法庭上,法官问警官还有什么话说。警官的台词毫无疑问是对现行法律的控诉和质疑,镜头拉进,渐渐变成特写,就是要让观众清楚地感受到这点。

  更为讽刺的是,罪犯被判处无罪以后,面对媒体说出全靠法律才保得自己的清白。

  

  影片最后的结局让犯罪者伏法,警官还在探查那起没有被发觉的暗数案件。

  本来要被下放到地方派出所的警官看起来似乎还在当刑警,这点让我不满意。追求法律的正义性并没有对违法者都做出惩罚。

  这点岂不是和影片精神相违背吗?不能说主角的立场和目的是为了正义就可以用非法的手段。因为这不是一部超级英雄的电影,可以用义警。

  还有非常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对警官这个人物的塑造。这个人物的动机和成长轨迹几乎没有。

  

  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家境很好,丧妻的警察。无意间被罪犯选中知道了他没有被发觉的杀人案,因此一路探寻,从缉毒警转到刑警,甚至赌上了自己的前途。

  影片没有一个强烈的动机给到警官,让他这个巨大的抉择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可以说他是为了正义,但是这样的处理就把这个人物完全当做符号了。整部影片中的人物几乎都被当成了符号,他们是为了完成控诉法律的任务才被导游塑造出来。也因此影片几乎没有能够和观众产生共情的地方,人物不能,事件也不能。

  整部影片的平缓除了导演舍弃猎奇的元素外,跟人物塑造的失败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