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进贡,宣称永远无条件支持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个“不过万人”的部落,纵然每年只进贡1.5两砂金,其身份仍是满清王朝的藩属国;

  即使面对英、俄的入侵,部落之首领却仍在为清王朝守护国门,直到1934年,才因蛊惑而停止进贡。

  这一部落,正是中国的最后一个藩属国——坎巨提。

  但是,封贡关系结束了,坎巨提与中国的故事却并未因此终结,反而是以一种更为紧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如今,更是宣称无条件支持中国。

  那么,坎巨提究竟何许之地?其与中国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坎巨提位置示意图)

  一、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与中国第一位四国大臣

  倘若要谈起坎巨提,那就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就是晚清名士薛福成。

  公元1838年,也就是道光十八年,薛福成在江苏省无锡市出生。

  其父薛湘,擅长作文,受到了当时“官场支柱”曾国藩的关注,在科举道路上连中举人、进士,但无奈其仕途之路屡屡受挫,至其病逝也不过是湖南安福县的县令。

  因此,薛湘便将所有的期望寄托给薛福成,自幼即是教授四书五经,望子成龙之意跃然纸上。

  薛福成亦是深感责任重大,无论“寒暑风雨”,都会诵读至夜半时分。

  在21岁时,薛福成厚积薄发,一举考中秀才。

  

  (薛福成)

  但此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冲击。

  在这危急时刻,薛福成效仿其他传统知识分子,走出书房,投入到“捍道卫教”的镇压太平军运动中去,并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正是这一次转变,成就了以“务实”为主的薛福成,也成就了清王朝的颜面与坎巨提的坚持。

  1884年,宦海半生的薛福成被授为浙江宁绍台道道台,成为了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

  主政期间,薛福成主持了浙东抗法战役,打破了中法战争中法军偷袭镇海的计划,更是主动利用中英关于舟山不得被外国占领的条约,迫使英国宣布保护舟山。

  薛福成主持宁绍地区政务期间,勤政爱民,为人刚正不阿,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认可。

  同时,薛福成的工作也得到了清政府高层的认可,并于1889 年5月17日接到了“着派充出使英国、法国、比国、义国钦差大臣”的圣旨。薛福成摇身一变,成了四国钦差。

  

  (薛福成手迹)

  次年1月31日,薛福成登船离开中国,开始了他生命中最耀眼的出使欧洲生涯。

  而这一次欧洲之旅,也让薛福成和坎巨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纠葛——薛福成抵达欧洲后不久,就发生了清政府与英国争夺坎巨提的“会立坎巨提酋长”事件。

  坎巨提位于如今克什米尔地区的东北端,从南面通向这里的道路十分崎岖,夏季会有洪水阻隔无法通行,北面有山地将其与瓦罕帕米尔隔开,只有通过东部的道路还算好走。

  至于坎巨提的历史开始于何年,确实已难以考证,只知其王室来源于印度河上游地区。

  大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印度河上游由一名叫“塔拉汗王朝”所统治,王室分支阿亚希家族通过分封的方式,建立了坎巨提国家。

  由于毗邻新疆,因此早在公元16世纪开始,坎巨提就向新疆的统治者贡奉黄金以寻求保护。

  清朝统一南疆后,于1761年接受坎巨提的贡金,承认其外藩地位。

  坎巨提的朝贡为每年一贡,贡品是1.5两砂金,分为15包,称为十五塔哈贡金(十五袋贡金),例由喀什噶尔当局代收转解。

  只是,坎巨提虽然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它并非一直出现在清朝的地图上。

  比如说,嘉庆时期的“一统舆图”曾将其绘入我国版图的界内;但李光廷的《汉西域图考》却将其绘制在国界之外。

  但无论如何,清朝已经视坎巨提为应当进行统治的区域,因此从未与其划定过明确的边界。

  1847年,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坎巨提王室则是率部为平叛效力。满清皇帝龙颜大悦,甚至许以领土的奖励。

  从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不再将坎巨提视为所谓的“外邦”。

  等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为了抵制沙俄势力,开始与其争夺中国新疆及周边地区,而位于连接阿富汗和中国新疆交通要道上的坎巨提部落,自然也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重要目标。

  

  (英国人拍摄的新疆)

  面对英、俄人的枪炮,坎巨提首领萨弗尔德·阿里连连败退,最终带领部落成员向新疆内地撤退,请求得到中国政府的保护。

  坎巨提首领撤入中国内地后,要求清政府出面与英国政府交涉解决此次危机,而这个重任也就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出任英法义比四国大臣不久的薛福成身上。

  二、藩属还是部落?坎巨提的飘摇命运

  这一小小的部落,第一次为众人所熟知。

  

  (坎巨提位置)

  对于此事,薛福成坚定地表示,清政府不能置之不理,对于本国的利益,必须争取一分是一分。

  他认为以往清政府对藩属事务从不主动干预,直至事态紧急才想起如何应对,往往最终得到的是藩属国被列强彻底吞并的结局。

  恰如薛福成所料,由于清政府向来不主动干预藩属内政事务,所以英国政府认为英军入侵坎巨提与清政府无关。

  因此当时的情况是,英国政府早已干涉坎巨提内政。

  更重要的是,英军已然占踞坎巨提全境,清政府的藩属政策不被西方列强所承认,似乎英国顺理成章地吞并坎巨提已成定局。

  

  (英国人与清朝人)

  面对不利的局面,薛福成的核心目标是向西方列强表明清政府力争国权的强硬态度。

  他敏锐地分析到帕米尔地区涉及到英、俄、中三国及当地部落,各方势力掺杂,倘若英俄两国在此交兵,无论是谁取得了胜利,最终损害的都将是清政府的国家利益。

  层层交锋之后,英国驻扎在印度的官员提出了另立坎巨提首领之弟为新首领的办法,以期中英都可满意。

  最终,清政府与英国政府达成了有关协议:

  中英政府各自派遣官员,任命坎巨提原首领之弟,为坎巨提新首领,在任命仪式上,中英两国官员共列首位。

  风雨飘摇的坎巨提最终得以留在清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中英谈判)

  而薛福成对此次坎巨提事件的处理结果基本上是满意的。

  他深知,在近代西方列强的眼中,中华传统的藩属朝贡体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西方列强认为所谓“藩属国”概念的前提是中央政府对该地的直接统治。

  因此,薛福成在坎巨提事件上的态度是明确的,因为坎巨提早已在事实上成为了英属印度政府的管理,并且清政府向来对藩属政权疏于管理,再加之英军此次又已经占据了坎巨提全境,所以清政府在力争坎巨提“主权”上,更是一种表明态度的行为。

  满清覆灭后,坎巨提并未因此停止向中国纳贡,一年一贡的传统仍在继续,一两五钱的砂金也分毫不差。一直持续到1934年,这一传统才宣告终结。

  当年,苏联悍然介入新疆事务,盘踞此地的英军遭到惨败。

  

  (苏军一度进驻新疆)

  但由于坎巨提的位置实在是过于重要,一旦失守,英国在印度的一切就将化为乌有。

  因此,明争不成的英国便开始暗中使诈,撺掇坎巨提停止向民国政府进贡,借坎巨提封锁印度的西北边疆,防止苏军南下。

  也正因此,中国与坎巨提的封贡关系暂告段落。

  1948年初,坎巨提本欲回归中国。但不巧的是,坎巨提陷入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爆发的克什米尔战争之中,事情也就突然变得复杂起来了。

  当年春秋交接之时,坎巨提首领再度向民国使者传达了回归中国的意愿,不过这一次的回归却是有了很多附加条件。

  

  (解放战争)

  坎巨提首领提出了更多的领土要求,还表示民国政府必须承认坎巨提的居民护照。

  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的民国政府举棋不定。一时间,坎巨提的回归之路再度陷入僵局。

  1949年初,著名的克什米尔停火线正式划定,地处克什米尔北部的坎巨提也被巴基斯坦兼并。

  国民党在内战中的惨败也使之无暇顾及坎巨提的命运。

  中国与坎巨提之间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的宗藩关系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与坎巨提的故事仍在继续。

  三、重回大众视野的坎巨提:中巴友谊的见证者

  被并入巴基斯坦之后,坎巨提一度销声匿迹,但直至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争议的谈判,坎巨提再度出现于世人的目光面前。

  当时,作为中国的西邻,巴基斯坦与中国有近600公里接壤的边界,但边界线从未被两国正式承认。

  从自然地理上说,中巴交界处,冰川多且长,空气稀薄,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就像一道冰长城,以古人之条件很难进入山区勘界。

  因此两国交界处的山脉虽然十分适合充当国家之间天然的边疆,但由于山脉的堆叠起伏、连绵不绝、难以进入,具体边界线的划分面临着复杂因素阻碍。

  

  (中巴边界)

  1961年,中巴两国正式就边境问题展开磋商。

  然而,中国却是不太积极,而原因也十分明显。

  一方面巴基斯坦提出边界谈判的时机不对。

  当时正值中国全力争取与印度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之时,中国不愿意参与到克什米尔问题的纷争之中,如果中国高调回应中巴边界谈判,会使本已糟糕的中印关系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解决边界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配合,相互谅解。

  但是巴基斯坦严重依赖美国的援助,致使后者用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来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外交。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的影响力,很可能会使边界谈判陷入僵局。

  直至1962年,中国向巴基斯坦传达了进行边界谈判的意愿,并称中国愿意和巴基斯坦签订商业贸易条约,以及援助巴基斯坦的煤炭开采和工业发展事业。

  当年10月,谈判正式展开,短短两个月后,中巴双方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初步拟定了边界协议。

  在谈判中,双方就坎巨提问题展开了细致的探讨。

  次年,中国正式与巴基斯坦签订协定,承认坎巨提乃是巴基斯坦的领地;

  相应地,巴基斯坦对喀喇昆仑山口以西段的边界线做出让步,中国重新获得了应有的领土。

  至此,中巴边界谈判历时两年,最终顺利完成。

  

  (中巴边界如今的哨所)

  在中印战争之前,中巴边界谈判不仅进程缓慢,还因一些问题陷入困境,停滞不前。

  中印战争爆发后,随着双方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加深以及新的战略需要,双方彼此理解,互相支持,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

  在边界谈判中,中国本着极大的诚意,放弃了对罕萨地区和星峡尔谷地的要求,承认巴基斯坦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这是巴基斯坦始料不及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长阿里·布托曾公开表示,他从未期望得到盐岭和星峡尔谷地的牧场,他的前任也从未有此殊荣。

  

  (中巴边防官兵亲如兄弟)

  中巴边界谈判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坎巨提作为中巴友谊的见证者,也得以被世人所铭记。

  在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致力于解冻印巴关系,从而能够把印度打造成在亚洲对抗中国的工具之时,中巴边界协定的成功签订,以及两国日益亲密的关系挫败了他们的计划,这本身就是中巴关系改善的重大成果。

  如今,坎巨提同“巴铁”一道,成为了永远支持中国的绝对密友。

  后记:

  如今,中巴合作密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如火如荼。

  

  比如说,巴基斯坦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发达、便捷和低廉的交通运输业,扩大出口也需要提升交通部门的效率。

  而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国内交通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损失占国内GDP的4-6%。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则是改善了巴基斯坦道路联通水平落后的状况。

  2016年10月,联通中巴两国的重要陆上通道哈喇昆仑公路中国段扩建项目完成,巴国内堰塞湖改线段项目也相继竣工。

  如今,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大型公路项目“西部干线”的启动,欠发达的俾路支省的经济将实现快速发展,有助于当地民众脱贫和推动全国经济均衡发展。

  另外,沿着喀喇昆仑公路修建的中巴跨境光缆以两条“大动脉”、众多“毛细血管”和其他现代通信光缆共同组成巴国内的现代信息网络,大大缩短中巴之间信息通讯的时间和成本,也有利于减少巴国对连接世界其他地区的海底电缆的依赖。

  可见,中巴之友谊,绵长而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