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最后的“慰安妇”幸存者

  新华社太原8月15日电(记者吕梦琦、王学涛、陈昊佺)淅淅沥沥的秋雨里,太行山深处山西盂县七东村格外安静。一座崭新的农家院里,一间偏房已空空荡荡,正房内摆放着老人的遗像——96岁的曹黑毛老人已经去世20余天。

  “妈妈年纪大了吃不进饭,走得很安详,没受啥罪。”曹黑毛45岁的养女李贵花说,老人晚年一直跟随她住,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然而,少女时期的曹黑毛曾遭遇日本侵华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屈辱。十几岁时,她惨遭日军蹂躏,曾两次怀孕,但孩子都没存活,她也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曹黑毛老人生前照片。图片由《大寒》剧组提供

  幸存的“慰安妇”们将噩梦深埋心底,然而那段恐惧的经历一直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曹黑毛老人也不例外,她曾主动找到有“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之称的张双兵进行倾诉。

  今年65岁的张双兵是一名退休乡村教师,他用30余年时间走访记录了一百多位“慰安妇”受害者的状况,并先后带16位受害老人实名起诉日本政府,要求公开道歉、赔偿。虽然此案经日本最高法院终审判决败诉,但张双兵至今仍在坚持抗争。

  “罪可是遭尽了,官司赢不赢吧,反正他们都死了。”曹黑毛老人在“慰安妇”题材电影《大寒》剧组采访的视频中说。

  可以想象,这样的“放下”是需要强大内心、力量和底气的。然而,过去的惨痛记忆却刻骨铭心。90岁的郝月连老人白天黑夜睡觉时总梦见有人打她。

  曹黑毛与张双兵合影。图片由《大寒》剧组提供

  “谁打您呢?”记者问。

  “不知道!恨死日本兵了,把我抢走了。”说完,老人陷入沉默。

  郝月连老人也曾向张双兵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年仅15岁时她被日本兵两次押解到武乡县的南沟据点,最后被爸爸和哥哥悄悄救出背回家里,但从此失去生育能力。后来她嫁给一个八路军,抱养了一个女儿。

  在养女程爱仙位于太原市清徐县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老人。郝月连住在堂屋的里间,程爱仙夫妇住在她隔壁的外间,方便照顾她。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身材瘦小的郝月连坐在床边,行走都需要人搀扶。

  郝月连。新华社记者陈昊佺摄

  提起侵华日军,老人有些激动,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咱恨着他,他跟咱们道歉。”

  相比老人,程爱仙已经把道歉和赔偿看淡,她只想让母亲安享晚年。“妈妈年轻时受了害,我要格外对她好,啥也依着她。”

  让程爱仙感动的是,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人来看望老人,有山西、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甚至还有外国人。老人床头摆放着的小狗、小鸡、小羊的毛绒玩具,以及老人戴着的银手镯,都是好心人送给她的。

  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约40万名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包括逾20万名中国妇女。

  郝月连与养女程爱仙。新华社记者陈昊佺摄

  目前登记在册的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仅剩15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介绍说,这些老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最年长的已98岁,她们普遍身体不好,大部分有后人照顾,而且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在关爱她们。

  曾经对日起诉的中国大陆24位“慰安妇”受害者原告均已辞世,无一人得到道歉与赔偿。在老人们弥留之际,张双兵常做出承诺,有好消息了一定到坟头上告诉她们。“官司打了十多年,我不知道拿什么去面对老人。我也想过放下,可良心上说不过去。”

  被张双兵的事迹感动,导演张跃平创作了电影《大寒》。影片在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当天全国复映。这部电影以张双兵调查“慰安妇”幸存者的心路历程为视角,讲述了日军侵华战争给主人公崔大妮及村民带来的苦难和耻辱,战争过去70多年,她一直用自己的体温慢慢融化心里头的“冰疙瘩”,最终,她从心底发出“打春了”的呐喊。

  张双兵在电脑前整理“慰安妇”资料。新华社记者陈昊佺摄

  “‘慰安妇’三个字承载了民族的苦难和屈辱,我们一定不要忘记用自己体温融化‘冰疙瘩’的艰难过程,铭记历史、敬畏历史,只有这样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坚实。”张跃平说。

  正如曹黑毛老人生前所说的那样:“娃子们,以后把咱家的门可得看住了。再不能让人家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