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的赤峰女神探与她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吉林,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女子,只要公安机关遇到刑事案件,几乎都要请她到现场协助破案。而只要她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留在现场的脚印,就能够辨别出这个犯罪嫌疑人的性别、年龄、体形以及行走时的特征。根据这些特点,警方就能够迅速地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这就是被当地人誉为“民间女神探”的董艳珍。
提到董艳珍的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挑战不可能》第一季节目中,董艳珍展示出来的“足迹寻人”绝技令人拍案叫绝。在30位体态、身高、年龄相差无几的模特中,找到此前在舞台上留下唯一足印的一位模特。出色的表现让董艳珍在众多挑战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年度挑战王”的桂冠。就连华人神探李昌钰都声称“我一生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景,这个挑战太难,毕竟30个人的足迹,一般情况下我自己也要看上好几天。”为董艳珍捏了一把汗的李昌钰在她挑战成功后,激动地表示“我要拜她做师傅”。
在舞台上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的董艳珍,同样也经历了人生中的“不可能”——从一个开小卖部的个体营业者成长为一名人民警察。而这华丽蜕变所凭借的绝技,竟来源于“祖传”!
1972年6月,董艳珍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她的太爷爷董长存曾是民国年间内蒙有名的“追踪神探”,爷爷董世玉继承父亲的足迹追踪技术,曾与全国名噪一时的“神眼马玉林”从事足迹追踪技术,也是内蒙赤峰市警界著名的足迹追踪专家。从她太爷爷那辈算起,这项绝技已经传了100多年。而据她描述,她的太爷爷之所以学会了这样一个技术,也是因生活所迫。董艳珍的太爷爷董长存在清末随父从山东逃荒到内蒙古,为谋生,董长存开始为地主看守林子和地,但当时盗贼很多,如果丢失了东西需要赔偿,“他们没有钱赔,所以太爷爷慢慢开始通过足迹来寻找盗窃犯。”
她记得小时候,长辈们经常坐在炕头上摆弄一个又一个脚印模型,一摆弄就是半天,有时还会起争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董艳珍也逐渐对这门技术有了兴趣。但是在董家,这门技术是“传男不传女”,这里头虽然有着重男轻女的观念,但也饱含着几代人对董艳珍的爱护,“我的爷爷、父亲其实经常遭到小偷围攻、报复,家里觉得一个女孩子要学这个,不好,不安全。”董艳珍说。但这些担忧并没有被董艳珍察觉,她只是单纯地喜欢学着祖辈去研究。据说,12岁的她因为对爷爷拿回来的石膏足印感兴趣,还偷偷拿了家里的面粉,和好之后填在自己的脚印里,“那时面粉特珍贵,所以我做完了要拿水冲掉,心里特害怕,怕被家里人发现。”
除了用面粉模拟石膏,董艳珍还学着观察毛驴的步态,“看看毛驴走路什么样,牵着走一段,我看见它走路什么样,记下来,又走一会儿我就觉得该看看它负重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就骑上,趴在驴后背上想要看它怎么走路,可是看不见总瞅不清,毛驴撂蹶子,就给我摔下来了。”当看到孙女对足迹追踪如此痴迷之后,董艳珍的爷爷开始带她到一些作案现场有意培养,日积月累,董艳珍的足迹识人经验越来越丰厚。
董艳珍16岁那年,附近村民刘博家院子里刚刚收割的稻谷着火了,事有蹊跷,刘博怀疑有人纵火。警方本想把董艳珍的爷爷请来现场勘查,不巧的是,爷爷刚动完手术,无法出行。不得已的情况下,爷爷就将董艳珍派去了现场。
经勘查,院子里没有可疑脚印,董艳珍认为纵火者应该没进院子。随即,她在围墙外面发现了很多带有波纹的新鲜脚印。她判定这些脚印属于同一个人,而且此人在这里徘徊良久。其中有两枚脚印很特别,它们足尖朝向院子里的谷堆,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右脚前掌处有一个从左向右旋转的痕迹,却不见后脚跟。她由此推断,曾有人在这里向院子里做过一个投掷的动作。顺着这个思路,她在稻谷的灰烬里找到了投掷的火源。接着,她顺着这个脚印向后山追踪,又找到了一些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最终消失在了刘博的五叔家。正是董艳珍对足迹的分析,帮助警方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刘博的五叔。
1990年7月,董艳珍高考失利,报考公安院校的愿望落了空。两年后,她与梧桐花镇铅锌矿青年李金成结了婚,婚后,丈夫在矿上上班,她在矿区开了个小卖店。9月的一天,当董艳珍和丈夫从家里来到矿上时,打开商店的门发现店里一片狼籍,显然是昨晚不在时被盗了。一清点,丢了十几条香烟、零货和几百元零用现金。丈夫怕她上火就劝慰她说:算了,就当破财免灾吧,矿区不少家都丢过东西,又不光咱一家。董艳珍当时没说啥,等丈夫上班后,她仔细勘察了现场,门锁未动,玻璃被打碎,盗贼是从窗户进来的,钉在窗上的纱窗被撕开一面。在室内窗台下发现两枚旅游鞋足迹,鞋长25cm,身高1.67米左右,17岁上下,体态偏瘦。可由于此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路面已被上班工人的足迹踏乱,当时这种旅游鞋正流行,矿区大多小青年又都穿这种旅游鞋,要想从这些杂乱的脚印中找出嫌疑人的足迹并确定追踪方向,基本上不可能。
她回到卖店屋内,蹲在窗下的足迹前发呆。突然,她发现这两枚足迹中,左足迹前掌内侧有一个圆形小点,而右足迹前掌内侧却没有,这是什么东西呢?她又仔细勘察现场,发现被撕开的纱窗掉了三个图钉,而在地上只找到了两个,她眼前一亮:那另一枚图钉一定是钉在了嫌疑人鞋底上了,窗下左足迹前掌内侧的那个小圆点原来是一枚图钉!她根据这个鞋底有图钉的足迹特征,扩大范围圈踪,终于在距商店十几米的路面上又发现了嫌疑人这个特殊的足迹,利用跳跃追踪法,顺着断断续续带有图钉这一特征的足迹,她追出矿区,追过河套,终于追到了平安村一家农户门前,她在心里暗暗记下了这家后,马上向矿区公安处报了案。矿区警察根据董艳珍的描述,找到了嫌疑人马某,马某,男,18岁,1.65米,偏瘦。马某百般抵赖就是不承认,说矿区穿这样旅游鞋的人多了,他是冤枉的。董艳珍当即指他的左脚鞋底前掌内侧有一枚图钉,马某还想抵赖,说他的鞋上怎么会有图钉,没影儿的事。警察把他左脚上的旅游鞋脱下来一看,鞋底前掌内侧果然有一枚图钉,马某当时就服了,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偷盗的过程,并检举出其他十几个同伙。
这起盗窃团伙的破获,让董艳珍的名字一下在矿区传开了。都说老李家娶回个会码脚印的媳妇,可神了,一看脚印就知道是谁。这以后,远近的乡镇谁家一发生案情都来请董艳珍出现场。不管路途多远,董艳珍从不推辞。
1998年,董艳珍因协警破案成绩突出被梧桐花铅锌矿公安处聘为技术员。董艳珍进入铅锌矿公安处之后,随着接触案件的增多、案情的复杂,董艳珍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学不够,她特别渴望有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在这期间,她通读了各种版本的痕迹检验学,并结合自己的现场经验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追踪技术。2000年,中国刑警学院足迹学专家吴旭芒在内蒙办案期间,发现了董艳珍,对她的吃苦难劳精神和她独特的追踪技巧很是欣赏,爱惜人才的吴老先生深知祖传的追踪技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充实是很难发展的,便建议她去中国刑警学院去学习深造痕迹检验。吴旭芒走后,学习心切的董艳珍便与沈阳中国刑警学院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就得到了答复,同意她经过应试后可以前来进修。
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她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她即将踏入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担忧的是进修需要4000元学费怎么办?婆婆能答应吗?丈夫会支持她吗?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婆婆和丈夫时,却遭到了婆婆和丈夫的一致反对。
夜里,她独自来到村外的石头山上望着茫茫夜空,不禁流下了泪。不,她决不能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到哪里去弄这4000元学费呢?她知道,要想求学还得靠自己。第二天,她便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和休息日背着背篓上山挖药材回来卖钱,山上怪石嶙峋,荆棘丛生,几天下来,她的衣服刮破了,手脚都磨起了水疱,她默默地忍受着,每天把卖药材的钱一元一角地攒下。不久,秋天到了,不能挖药材了,她又开始在夜里穿糖葫芦,第二天午休时到学校门口叫卖……即使这样,她挣来的钱相距4000元学费还是很遥远。
可就在她挥汗如雨地拼命积攒学费时,不幸又降临到她的头上:母亲患了严重的肌无力病倒了,不能自理,只有妹妹在家照顾妈妈。从矿区到妈妈家有30多公里的山路,坐公交车每次要花10元钱,为了把省下的路费钱给母亲买营养品,她每周的周五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去看妈妈,周一再早早地骑车回到矿里上班,一个月往返8次。一年后,母亲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去世前,母亲拉着她的手流泪说:妈妈的病好不了了,妈妈走后,你要照顾好你的爸爸、妹妹和弟弟,千万别把祖传的足迹学给荒废了……
2001年8月,她终于接到了刑警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可由于母亲病重期间的花费,她所积攒的学费已经所省无几。无助的她来到单位,同事门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都纷纷张罗借钱帮她进修学习,使她冷却的心又看到了希望。细算了一下,同事借的钱还是不够,她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矿财务处,没想到财务处对她的深造很是支持,她顺利地从财务处借出了4000元,董艳珍终于如愿以偿了。
2002年8月,一年的学习结束了,这一年的学习,让她尝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也收获了旁人体会不到的喜悦,她先后在《人民公安报》发表《步法特征在侦察破案中的应用》《运用步法追踪勘察外围现场》等实用性很强的技术论文,并顺利获得刑警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文凭。
有了理论知识作基础,董艳珍如虎添翼,破起案来更加得心应手。由于董艳珍在足迹追踪领域的特殊才能,2009年3月,她被吉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从一个农家女子到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董艳珍用她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又一个人生传奇。现在,董艳珍是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的一位社区民警,到2015年为止直接或间接地破获全国各地各类刑事案件一千五百余起。
谈到自己的屡屡战功,董艳珍说,其实她和法医、指纹鉴定人员一样,只是刑事侦查领域诸多工种中的一个。而每一起案件的侦破,靠的都是刑侦人员集体的力量。
资料来源:网络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