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里的中国哲学

  最近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电影院热映。

  

  在我看来,中国电影正在摆脱美式西方的电影故事逻辑,用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去讲故事,拍电影。

  先说一下好莱坞的电影,例如《不要抬头》和《月球陨落》,这两部电影曾经都被广大影迷热议,但是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拯救世界的关键掌握在几个人的手里面,而群体则是愚昧无知的。《不要抬头》里讲世界毁灭的关键被主角们发现,但是群体们却忙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不肯面对现实,于是世界毁灭了。《月球陨落》也还是一样的套路,月球即将撞击地球,主角发现了,群体们却愚蠢茫然,于是主角去拯救地球了。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基本都是这个套路,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星际穿越》,这么牛的电影设定,也是要瞒过大众,偷偷的发射飞船,然后让主角这个退役多年的航天员去拯救世界。总之,个体永远清醒独立,群体永远愚蠢无知。

  

  这也导致国内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会拍科幻片了,因为受西方影响,一拍科幻片,群体必然是无知愚蠢的。可是这个设定,在我们中国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我们中国相信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如果社会有问题,精英便会投身于起义洪流,一起开创新的王朝。而最关键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是无神论的,我们是不信神的儒家社会,而西方则相反,他们全民信神,宗教控制社会。精英经过思考就会发现,西方社会一群人都信神,证明他们没有摆脱愚昧,所以得出结论:社会群体是愚昧的。

  最有意思的是什么?那就是那群信神的人也认为别人是愚蠢的,这正好和我们相反,我们传统文化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还比一山高”,我们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则认为除自己其他人都是愚蠢的。他们的社会诞生了《乌合之众》这本书,这本书就是来证明西方自由大众就是愚蠢的。

  这本书通篇都是这种描写,而这种思维模型,也深深影响了国外文学创作,包括他们的电影人。如果欧美电影看的足够多,你会发现大多数的欧美电影里面都是相同的故事逻辑:个人清醒独立,群体愚昧无知,这就是他们的基本故事逻辑。

  但这种故事逻辑套在中国电影上,我们就会发现,就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是根本对不上。

  因为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一群人斗智斗勇的结果,群体被拧在一起焕发出巨大的战斗力,从商朝到近代莫不如是。同时,换作我们普通人的情感,我们也无法相信我们的文明是一个聪明人带领一群笨蛋建立的。

  回到电影本身,光开头那一段就可以让欧美编剧们大说特说,因为沈腾被落在月球那一段,要是按照西方编剧的习惯,那必然就是群体的愚昧、自私、官僚导致沈腾被落下,或者就来个电车难题,到底是救一个还是救大家?这是一种让人头疼的思维方式。

  《独行月球》用了另一种方式讲这个故事,这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进步。再之后,沈腾的个体和地球群体之间的关系,不是选择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这就是观念的不同,地球的人类是沈腾活下去的希望,月球上的沈腾,也是地球上的人活下去的希望,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讲故事的方式,而不是像西方电影那样,社会群体一定要掐死对方,个体要生存就必须摆脱群体的无知。

  我们从流浪地球开始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逻辑的开始,而《独行月球》则摆脱了西方科幻电影的叙事逻辑,虽然技巧方面有瑕疵,故事方面也有小漏洞,但看电影就是千人千味。

  《独行月球》在摆脱西方故事逻辑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我想肯定会有一些所谓的影评人会反感,因为他们习惯了西方的指挥棒,不会喜欢我们自己的哲学叙事,但是我们的故事一看就知道是我们的。他们的东西已经被证明不适合我们的社会,西方用领先的电影工业划下了标准,曾经一大批电影人跟在他们后面摇旗呐喊,我想现在是时候转换一下方向了。

  如果单纯为了开心,我觉得你可以去看看《独行月球》,他是一部喜剧,确实会让人大笑,如果你想通过一部电影得到启发,那我觉得也可以看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故事该怎么讲。我们或许也该反思一下,这么多年,看了学了那么多西方人拍的电影,我们从里面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