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陨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毁天灭地”再出发
注:本文有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
尽管已经成功推出了《独立日》《后天》《2012》等多部影史留名的灾难巨制,但罗兰·艾默里奇似乎从未停止对这一类型片的探索。他拒绝落入俗套和被标签,总是尝试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3月25日,他的新作《月球陨落》将正式同中国内地观众见面。艾默里奇再次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1700个特效镜头,打造这场大银幕的视觉盛宴。
《月球陨落》海报“艾默里奇时间”1955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的罗兰·艾默里奇,是当代好莱坞最会赚钱的欧洲导演。他的作品大多是由好莱坞制作的英语电影,其票房收入在全球范围内达到30亿美元,远超其他欧洲同侪。
1977年,艾默里奇进入慕尼黑电影电视大学,学习成为一名影视艺术指导。同年,乔治·卢卡斯编剧执导的《星球大战》问世,这部划时代的科幻巨制所使用的特效技术,重新定义并改变了往后太空科幻片的未来发展,也刺激了艾默里奇转系成为一名导演系学生。
1981年,艾默里奇要为他的毕业论文制作一部电影短片,他却索性拍摄成了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诺亚方舟的原理》。在这部以冷战为背景的电影中,外太空、空间站、气象武器、核辐射等科幻片、灾难片的元素一应俱全。不仅获选成为1984年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也奠定了他日后的职业导演生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影迷对他的认知,几乎同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美国发展同步。这得益于家庭录像带时代的电影《再造战士》(1992),以及随后VCD时代堪称“试机碟”的大片《独立日》(1996),后者不仅斩获当年全球票房冠军,更奠定了他在科幻影迷心中的地位。
新千年前后,“诺查丹玛斯预言”等牵动世人的“末日情结”,诸如“天地大冲撞”类的影片,逢出必成话题。艾默里奇对此却表现出出奇的“克制”。但自2004年推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旷世寒潮《后天》起,特别是“2012末世说”甚嚣尘上之际推出的电影《2012》(2009),则不仅全球大卖,更为他在坊间收获“地球毁灭者”的称号。
《2012》上映之时,正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票房节节攀高,院线建设快速扩张之际。不独影片自身的话题性,《2012》中宏大的灾难场面,为新世纪灾难片的视觉特效立下了标杆。而片中的“中国元素”,甚至成为拯救人类的关键所在,也助力该片成为2009年中国内地的票房冠军。
从《2012》到在2022年上映的《月球陨落》,不知是不是个巧合,《月球陨落》再次回到毁天灭地灾难片的“艾默里奇时间”。该片讲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将月球从其绕地球的轨道上拉开,并朝着地球滚滚驶来,人类生存再次面临灭顶之灾。在撞击发生前几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找来前宇航员及同事前往太空执行一场艰难的任务,他们在地球上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所搭乘的太空梭成功落地在月球危海(Mare Crisium),等待他们的却远不是天灾那么简单……
地月相撞对当代宇航科技的现实观照自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后,关于月球的各种阴谋论便甚嚣尘上。此次电影的故事创意,便来源于其中最大胆的假说:“月球空心说”。此说认为月球是中空的,由于天然形成的星体在天文学上必然不可能空心,该理论也同时质疑月球实乃一个人造星体!电影中有一处情节交代,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月球表面出现异常,宇航员无线电通话曾有两分钟中断,其中内容便谈及太空飞船抛弃燃料箱的时候月球发出强烈的共振,以此证明月球是空心的。
随着月球轨道不断靠近,各种毁灭性的自然灾难,海啸、地心引力异常及大气层耗散接连出现在地球上。营造这些灾难场景自然是艾默里奇驾轻就熟的“好戏”,也是构成电影前半部分的主体:无数巨大的月球陨石划破天空,如暴雨般坠落入城市,所到之处千疮百孔,摩天大厦皆夷为平地;广阔的汪洋亦难摆脱月球引力作用,波涛涌动,逆势倒流,卷入云端……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对当代宇航科技的现实观照:埃隆·马斯克的火箭回收技术天下独步,也成为电影中搭载太空梭的不二之选。由于新世纪初(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人类已知的航天飞机早已进入退役封存的状态。当片中拯救地球的英雄们在狼藉遍地的加州科学中心,找到唯一一架还能启用的航天飞机“奋进号”时,陈旧的机体上已然遍布涂鸦,这无疑为这部科幻大片增添了些许Cult片的趣味。
月球接近地球不仅要搭乘一架老旧的航天飞机飞向月球,由于要运载一枚电磁武器,宇航员还必须穿戴没有电子设备的“古着”宇航服。帕特里克·威尔森饰演的男主角也佩戴一枚机械计时的欧米茄腕表——这处“广告植入”显然是在致敬1970年,“阿波罗13号”在执行登月任务时氧气罐发生爆炸,宇航员正是依靠机械腕表的精确计时才成功脱险的典故。想必也会令宇航迷们大呼过瘾。回首过往,艾默里奇拍过灾难片,也拍过科幻片,并在《独立日》时便尝试将二者结合。《月球陨落》无疑是他“毁天灭地”再出发,试图超越自己的创新之作。宇航员登陆月球后,逐渐发现月球这个人造巨型结构竟然是由人类的祖先在构造,他们在几十亿年前制造这个月球,把它当成“方舟”,用来填补被失控的人工智能猎杀的入口——这体现了主创对眼下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高度迭代进化后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忧思。
月球砸向地球好莱坞科幻片中,普普通通的凡人最后往往成为拯救地球的大英雄。这一点上,《月球陨落》也不例外。在《权力的游戏》中饰演山姆威尔·塔利的英国演员约翰·布拉德利,此次饰演的正是片中的“肥宅科技男”豪斯曼。他不仅先于NASA发现了月球的运转异常,更在关键时刻摧毁了人工智能。片中人类祖先制造的月球人工智能系统出现了豪斯曼意识的副本存档,豪斯曼把人工智能当成自己的母亲的桥段,则无疑令人联想到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的结尾,令这部《月球陨落》又有了些许哲学意义上的思辨和关怀。
大城市被摧毁(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