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碳汇使用新场景:自愿认购碳汇的司法实践
碳汇开发成自愿减排量,除了可以用于控排企业履约、企业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从而实现碳中和外,还可以应用于部分生态环境破坏案件中,当事人可通过自愿认购“碳汇”的方式替代性修复被受损的生态环境。
破坏植被类犯罪行为即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造成了破坏,根据《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公益诉讼案件解释》)的规定,检察机关在提起刑事公诉的同时,可以一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检察院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提起刑事公诉时,可以向人民法院一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由人民法院同一审判组织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案件解释》第20条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具体到植被破坏类案件中,行为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导致从植被被破坏至死亡腐烂期间,原本被损害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进而造成碳汇的损失。因此,在植被破坏类案件中,检察机关可以要求行为人承担碳汇损失责任,即所谓的“碳汇补偿”。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今年6月13日,最高法《关于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肯定了当事人可以以认购林业碳汇方式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01
2021年5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高引村,村民罗明(化名)持过期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将自家山林里的杉木采伐了469株。经过鉴定,蓄积126.7286立方米。随后,黔东南州剑河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滥伐林木罪,向雷山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由于罗明砍伐的林木并非公益林,作为公诉机关的检察院并没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法院多次与检察院沟通协商,建议由他们与被告人达成“碳汇认购协议”,再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赋予协议强制执行效力,这个方法符合法理和案件实际,当事人罗明也表示赞同。罗明按照林业部门的测算,自愿认购20668.8元的林业碳汇量(碳减排量),并与公诉机关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前磋商协议书》。
雷山县人民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罗明违反法律规定,滥伐林木,数量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滥伐林木罪。鉴于其具有坦白情节,认罪认罚,并以认购“碳汇”的方式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替代性修复,可依法予以从轻处罚。法庭以滥伐林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4000元。
02
2021年5月到9月,被告王大志(化名)等6人先后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天全县境内盗伐7株高大乔木(3棵枫树、4棵槭树),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为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和确保受损生态环境及时修复,宝兴县法院引入“碳汇”修复理念,多次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探讨方案,促使6被告人自愿从四川环交所认购24000千克“碳汇”,用于修复其破坏的生态环境。本案中,六被告人除进行“碳汇”修复外,还将根据修复作业设计再补栽补种70棵云杉。
03
被告人吴某辉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于2017年11月雇佣他人将购买山场的林木与已办理采伐许可证的林木一并砍伐。经鉴定,无证采伐林地面积为19亩,立木蓄积量为73.60立方米。吴某辉将砍伐的林木用来铺路或出售,得款20000余元。案发后,吴某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退出违法所得10000元。案件审理过程中,吴某辉又退出违法所得10000元,并自愿认购了顺昌县“一元碳汇”项目计40000元碳汇,以替代性修复被其破坏的生态环境。
顺昌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吴某辉违反森林法规定,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违法采伐其本人所有的林木,数量较大,已构成滥伐林木罪。吴某辉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罪行,具有自首情节,积极退赃,认罪认罚,以购买碳汇的方式进行了生态破坏的替代性修复,依法予以从轻处罚,遂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四万元,没收退出的赃款二万元上缴国库。
04
今年年初,青浦检察院接志愿者举报线索,辖区某公司为改造厂区擅自砍伐租赁厂区内201棵树木,损害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经实地走访、现场勘验、无人机航拍、研讨座谈等全面调查核实后,3月,青浦检察院依法以民事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在办案中,涉案公司试图通过原址补种的方式进行补偿,但该路段已水泥硬化,补种的树木胸径、数量均小于被砍伐树木,经委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鉴定,涉案树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总价值量为20.1万元,涉及固碳部分生态功能价值量为1.12万元。同时涉案公司购买并注销了187吨核证碳标准VCS下所核证签发的核证碳减排量VCU,注销项目为“内蒙古克一河改善森林经营林业碳汇项目”。
本文由以勒碳中和翻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合规资讯,可搜索“以勒碳中和”,随时掌握新资讯哦!
如有 双碳规划 | 企业低碳技术及咨询 | 碳汇 | 碳交易 | 碳壁垒 需求,请联系我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