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春节档“硬通货”的胜利

  文|伟青

  作为“春节档”的刚需,小成本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以下简称《杀手》)走出了漂亮的黑马逆袭曲线。有赖同档期内没有其他纯喜剧竞争,以及过关的质量,该片在春节7天拿下近14亿元的好成绩,目前累计票房超过21亿元。

  《杀手》翻拍自日本喜剧《魔幻时刻》,讲述热爱表演的龙套演员魏成功阴差阳错间受到明星米兰的邀请,成为一部“电影”的男主角,当他使出全身解数演绎这个名叫“卡尔”的超级杀手时,殊不知自己早陷入一场生死危局。

  《杀手》是一部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的作品。优点首先是“翻拍”的成功落地与演员的准确表演。原作《魔幻时刻》是典型的日式喜剧,呈现出冷幽默的整体气质,主人公由外形冷酷的演员佐藤浩市饰演,营造的是一种反差与错位的喜感。《杀手》则由喜剧演员魏翔担任男主角,借助他身上天然的喜感,强调了演员与角色的一致性,再辅以他夸张的演绎,一个自以为是却总“帅不过三秒”的人物得以确立。这种“改造”的准确性也体现在陈明昊饰演的黑帮老大、黄才伦饰演的导演米勒以及周大勇饰演的二当家身上,众多角色共同形成的喜剧场更符合国内观众对于喜剧片的预期。

  在喜剧桥段本土化方面,《杀手》也下了很多功夫。例如魏成功与黑帮大佬的首次见面、与意大利黑帮交易、赌桌上杀大佬以及教堂解救等重要场景里,除嫁接了经典桥段外,还增加了致命“指弹”、杀手的刺猬、意大利语翻译、“空气枪”展示以及“纸壳”黑帮等层出不穷的新笑料,大都自然且恰当。

  影片还大量致敬经典影片,例如《喜剧之王》《教父》《墨西哥往事》《雨中曲》《赌神》等,制造了喜剧情景、加强了喜剧冲突。此外,《杀手》的服化道、灯光、调色等都尽量向上世纪中期好莱坞的复古浮夸风靠拢,并借用许多舞台剧的艺术语言,营造了独特的架空感和荒诞感。

  讲故事之余,《杀手》也尝试塑造人物,例如用魏成功痴迷于表演、给米兰送爱心面以及假扮去世好友慰藉其父母等设计,作为角色的“救猫咪”。其中,对《雨中曲》经典片段的复刻无疑是其高光时刻。当魏成功沉浸于梦想成真的喜悦而惬意舞蹈,魏翔的表演一派松弛与真诚,那个时刻,观众相信魏翔就是魏成功,魏成功就是魏翔,都是天真的追梦人。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翻拍与致敬为《杀手》带来“便利”,也为其投下挥之不去的影子。例如,《魔幻时刻》中原本有许多形象丰满的配角与支线,为影片带来丰富的维度;而《杀手》为了凸显故事主线,化繁就简,砍去了这些看似多余的“枝桠”,却因此少了人生的况味与电影的余味,这正是该片最令人遗憾之处。

  如果说《魔幻时刻》是用自然界夕阳西下时的“magic hour”映射了生命历程的起落,以及人生的旷达;如果说《喜剧之王》一如周星驰所有作品一样,从未忘记向底层小人物投去关切的目光,那么《杀手》则更像是只承担“博君一笑”功能的单面镜,显得单薄且悬浮。

  与此同时,影片主题的游移也让观众的共情点失焦——最终让魏成功重新振作的,究竟是对米兰的爱还是对电影的梦想?可惜这两个主题,影片都未从头贯彻到底,没讲透,也不入味。

  诚然,正如观众肯定《杀手》时所说的,“喜剧的基础是好笑”。不好笑的喜剧当然不是好喜剧,然而,当我们对一部“好喜剧”的期待已经降低如斯,而忘记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样的高级使命,就不知是喜剧人的悲哀,还是观众的悲哀了。

  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更有理由怀念《城市之光》《喜剧之王》《甲方乙方》《夏洛特烦恼》等那些曾经在记忆中留下烙印的喜剧电影,希望那样的“magic hour”不会成为历史,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好喜剧”能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之余,在影院灯光亮起之后,还能获得力量,去面对真正悲喜交集的人生。

  PS:?本文经节选发表于《综艺报》2022年2月下刊,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