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寄托了相思,相思,成全了红豆

  

  电视剧《长相思》最近杀青了,微博有位网友的评论过万,写道:“撷红豆,凤凰花,咫尺天涯;伤离别,失所爱,相思断肠。听湘妃怨,如泣如诉,看长相思,情动大荒。”

  相思,见而不得,思之断肠,正所谓“一寸相思一寸灰”。

  

  提及相思,大家是否有过在某个时刻或某个地方思念过某个人呢?

  思念过某人的你,一定能体会思念是何滋味。

  在寂寞难耐,痛苦哀思的时候,你是否曾睹物思人过?亦或者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你的相思?

  而昭明太子萧统在心爱之人离去后,曾含泪种下两颗红豆树。

  相传,在南北朝萧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他是个爱佛之人,并深通佛理,现在我们读的《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他的杰作。

  不仅如此,他还才华横溢,曾编撰《昭明文选》,他曾去江阴顾山编修过《昭明文选》,就是在此期间一次散步时,萧统结识了名叫慧如的尼姑。

  慧如才思敏捷、精通佛法,初识两人便交谈甚欢,他也对她心生爱慕。

  此后,他常常去草庵与她讨论佛法,慢慢地,慧如也知道了萧统的真实身份。

  他对她表露心迹,称他不久就要回京城,向父皇复命,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就来顾山接慧如,要与她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离别的那天,慧如泪眼低垂,用锦帕包了两颗红豆递给了萧统。

  然而由于身份差别,这段感情萧统父皇并不同意。

  后来,慧如久久等不来他,郁郁而终。

  萧统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含泪将慧如赠与他的红豆种在了他们相识的地方,并将慧如居住的草庵命名为“红豆庵”。

  据说,当年萧统太子种下的两颗红豆树,数百年后,两颗树干合抱在一起,在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后,至今还在。

  

  红豆,不仅是相爱的人用来寄托相思,朋友之间也有人用红豆寄托友情之思念。

  王维有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就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所以此诗也叫《江上赠李龟年》。

  李龟年,大唐著名的乐师,深受唐玄宗的恩宠,安史之乱后,他流落于江南,王维思念昔日好友,写下这首诗,希望好友看到红豆时也能想到他在思念他。

  李龟年收到诗后,唱起了这首《相思》,他们的思念与情义,引发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沉重哀思,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因为这首广为流传,红豆就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也让很多人用它寄托相思。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对呀,红豆本是无情之物,是谁把相思寄托于它,其实是源于一个传说。

  在汉代闽越国,有位女子因思念丈夫滴落血泪,化为树上的荚果,后人便称此物为“红豆”,又叫“相思豆”或“相思子”。

  相传,那位女子,因他丈夫被强行出征在外,她日日期盼夫君归家,然而始终没等回夫君,她痛哭流涕,相思成疾而亡,而滴落的泪珠化为血泪,在路旁的树上结了红色的荚果,人们认为此物是女子血泪所化,便称它为“红豆”、“相思豆”、“相思子”。

  此后,红豆就被赋予了相思。

  

  红豆,也在历史人物故事的演绎下,在诗人之诗歌的流传下,越来越深入人心。

  温庭筠用女子的口吻写下的这首《新添声杨柳枝词》,便用红豆表达了那深入骨髓的相思之情: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代诗人李白诗云:“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长相忆,短相思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实则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都绕不开相思,总会在某时、某刻或某地思念某人,那个人可能是亲人、友人,亦或者是爱人。

  明知相思苦,还是苦相思。

  明知再难相见,还是期盼再见一面。

  而有的人,你再怎么怎么想,再怎么怎么念,也注定再难相见,只会是藏在心底最深处的人。

  思念时,有人睹物思人,有人遥望远方,有人冥想苦思 ......

  红豆,也因为人们的思念,用来寄托相思,但红豆,如果没有思夫女子、萧统、王维等等,它可能只是红豆。

  如果说人们用红豆来寄托相思,是不是也可以说是相思成全了红豆呢?

  

  此时此刻,你在想谁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