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抗战老兵档案丢失,政府给予300元补助,痛哭:我只要名分
2008年的一天,陕西省洋县民政局办事窗口,有一位满头鹤发的老人。
老人称自己是抗战老兵,此行是为了办理优抚待遇。
当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并无任何老人的参军档案。
可在与老人的交涉中,工作人员发现,老人对战场杀敌之事尽数悉知。
最终,相关部门决定给予老人300元的补贴。
可老人却严词拒绝了,他表示,自己并非妄领功劳,只想要一个名分,证明自己曾经是军人的事实。
老人究竟是何来历,既是老兵为何没有任何档案在册?而他最终是否能如愿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加入国军,英勇杀敌
老人名叫任国栋,1920年出生于陕西洋县。
彼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幼时的他,日子过得十分贫苦,待年龄稍大一些,靠做些苦力赚些微薄收的入,补贴家用。
1941年,经老乡引荐,任国良果断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38军。
入伍后的他吃苦耐劳,学艺进步迅速,战场冲锋勇猛,深受军队领导喜爱,很快就被提拔为上士军衔。
不久后,任国栋所在的部队,被国民党划分到38军529团3营1连,任国栋跟随着大部队继续上阵杀敌。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历史性转折点,在欧洲战场,德意法西斯逐渐溃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接连失败。
为了挽回国际战场上的失利,日军将作战主力转向我国内,发动豫湘桂战役,这场战役也是国民党正面对抗日军的第二次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
任国栋从军生涯中,参加抗日战役无数,令其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豫湘桂战役中的那一场大庙沟战役。
当时的38军529团,由张玉亭将军带领,在河南地区与日军交战多次,张玉亭本人熟悉战斗地形,也善于领导士兵。
每一场战斗,他都会命人提前做好地形勘察和布局工作,强将手下无弱兵,他带出来的兵们也都是强将旱兵。
当日军大部队攻打到虎牢关时,张玉亭一方面安排主力进攻防守,另一方面安排士兵从侧面佯攻为主力军拖延时间。
4月23日凌晨,任国栋所在部队,与其中一支进攻大庙沟的日军狭路相逢。
两军正面交锋,面对日军先进的战斗器械,我军毫不畏惧。
任国栋更是凭借自己精湛的射击技术,用汉阳造步枪成功射杀日本士兵11名,解除了战友身后潜伏的危机。
终于在上午8时,我军迎来了后方支援,只可惜在奋力进攻一天后,被前来增援的日军攻破了虎牢关Y防线。
国民党上级命令529团,撤离大庙沟,留下任国栋所在的529团3营1连,作善后掩护工作。
为何529团在有增援的情况下,未能一鼓作气击败还未获增援的日军呢?还要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说起。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不满杨虎城统领的原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将其部队拆得七零八落,原第17路军改编为38军,部队实力被极大地削弱。
正是由于国民党内部互相猜忌,导致内部矛盾激烈,最终造成国民革命军抗战初期的大溃败,和豫湘桂战役的大撤退。
3营1连经过与日军3天2夜的激战损失惨重,连长蒙阳正壮烈牺牲,全连战友剩余不到50人。
在接到撤退命令后,全连最高上士军衔的任国栋,带领大家一路从大庙沟,往西南方向撤离。
期间深夜遇到河流,任国栋二话不说,拿着锄头走在最前面探路,不愧是战友们的老大哥。
机场埋尸后,深感国军腐败
任国栋带领剩余40名战友一路西行至卢氏县,在机场映入眼帘的一幕,让杀敌无数的任国栋红了眼眶。
任国栋一行人看到数百具国人的尸体,横尸机场,有穿着破损衣服的无辜老百姓,有缺胳膊少腿的少年士兵,还有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婴孩...
最令人发指的是,大家在一处涵洞里发现了18具裸体女尸。
任国栋一行人咬牙切齿地发誓,一定要手刃日本小鬼子,让这些嗜血狂徒都付出应有的惩罚。
40人冒着日军随时赶到的风险,强忍着悲痛安葬了机场百具尸体,以慰籍孤亡之灵在天得以安息。
经过一路长途跋涉,1944年5月下旬,任国栋带领一众战友到达了潼关,投入胡宗南麾下。
此时正是抗日战争关键时刻,四十多人当即被指派去洛宁前线修缮战壕。
在修缮战壕的工作中,任国栋不幸被日军飞机扔下来的炸弹击中,身受重伤。
战友们迅速将他送至国民革命军五丈原战地医院,在医院抢救过程中,任国栋带领40名战友,越过重重险关寻找组织的光荣事迹,被医院的王院长知晓。
王院长亲自来到手术室换下主刀医生,为任国栋完成了抢救手术,还破例为任国栋安排了专人看护。
任国栋在医院疗养期间,回忆起自己在部队里的这些时日,深感国民革命军内部已腐败不堪,胡宗南部队士兵软弱无能。
他当即决定离开胡宗南的部队。
病情痊愈之后,任国栋向胡宗南提出了请辞,他想要回到自己参军时的38军,那里是他参军最初的地方,那里有他熟悉的领导和兄弟。
可任国栋经过多方辗转才得知,38军早已被蒋介石改编,国民革命军已不再有38军这一队伍,任国栋感到自己在军队里没有家了,无处可去的他,最终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洋县。
回去后,任国栋将自己参军的军装和资料,埋在了田野里,任由其腐烂直至消失。
任国栋考虑到,当时洋县的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担心自己的国民军身份,会连累洋县老百姓,所以就一咬牙一跺脚,忍痛埋葬了陪伴自己的一身戎装,和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的物件。
加之当时社会动荡,而彼时的任国栋早已娶妻生子,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家人的安全必须隐藏自己国军的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完善关爱老兵政策
而在1946年7月至1949年期间,我军先后俘获国民党投靠士兵,高达415万余人。
经过后期的整编,其中280万人入伍解放军部队,与我军并肩作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秉承敬爱老兵的仁爱原则,发文规定:
“‘九一八’以来,国民党军队之指战员,如确系对日作战,负伤致残,已与蒋匪军断绝关系,无反人民罪行,且为当地群众公认者,得以革命残废人员论,可按《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条例》予以抚恤。”
该规定承认了国民党伤残老兵,对战争的贡献,并要求相关部门核查并发放抚恤金。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政府给每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颁发纪念章。
受到这一次活动的启发,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全国各地政府陆续发起“寻找民间抗日老兵”的活动。
原先沉寂在民间的无数名退伍老兵得以被正名,获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迟到数十年的荣誉。
而在2008年,陕西洋县开展寻找抗日老兵的大型民间寻人活动,一直默默无闻的任国栋,终于决定前往民政局认证自己的抗战身份。
这一天清晨,月亮还依稀悬在西北角,清冷的晨风裹杂着露水。
任国栋老人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当天第一班前往县城的大巴车,经过几次换乘后,任国栋颤颤巍巍地来到了洋县民政局大门口。
由于路程较远,任国栋到达民政局已临近晌午,民政局大厅抗日老兵认证窗口熙熙攘攘地排满了人。
虽然已回归农耕生活多年,但军人品质是印在骨子里的,任国栋毫不犹豫地地排在队伍最后面。
等待的过程是煎熬却充满期待的,终于排到了任国栋,可窗口工作人员却怎么也查询不到任国栋相关的部队档案。
为了安抚任国栋的情绪,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了休息室,任国栋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到“我不需要国家的补助,我只想证明自己曾是一名抗日老兵,我...”
任国栋这才说起了自己的那段峥嵘岁月。
但尽管工作人员们,最终相信任国栋的确是一名抗日老兵,可是由于档案信息丢失,实在无法为他正名。
任国栋老人明白没有证据口说无凭,失落的他不再做过多纠缠,杵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民政局大厅,夕阳下老人佝偻的背影写满了失望。
获媒体关注,老战友现身为其正名
一无所获的任国栋回到家中,他握着孩子的手诉说着自己的不甘心,一生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却无法证明自己曾是一名军人。
任国栋的孩子们相信,父亲不会说谎,不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是上战杀敌的军人,父亲需要的是国家的认可。
于是,任国栋在孩子们的陪同下,开始了长达6年的上下奔走。
一边试图不停地寻找任国栋之前的战友们,一边不停地向有关部门递交材料。
最终,在任国栋老人94岁高龄时,政府将任国栋老人列为优抚对象,每月发放300元抚恤金。
可老人家却坚决不要这笔钱,已近暮年的他颤巍巍地说道“我不要钱,只要一份名分”!
当地电视台在知道了的故事后争相上门采访,不久后的一天,任家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外省的陌生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位耄耋之年的沧桑老者,他一开口任国栋便潸然泪下。
对方竟然是久别的老战友,那熟悉的声音,是任国栋怎么也无法忘怀的。
原来,在采访新闻播出后,任国栋的几位还在世的老战友们知道了他的情况,都希望可以为他作证,证明他曾是一名抗日军人。
可由于大家都已年迈,所以只能电话问候,委托家人前来帮助任国栋,为老人提供材料证明。
经过这一波三折的努力后,国家终于承认了任国栋老人的抗日老兵的身份。
任国栋终于如愿得到了他应得的名分。
在老人弥留之际,一直紧紧抱着国家颁发的抗战荣誉证书。
他知足了,这一生从戎装怒战少年到白发苍苍的乡野村夫,任国栋无愧人民无愧自己。
任国栋是千千万万退伍老兵的缩影,他的正名也是国家对抗战老兵的肯定。致敬每一位为国家为人民奋斗过的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