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照顾生命的温度

  在医疗场所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理性与效率一直被视为核心价值。但事实上,医疗环境也是一味“良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为医者提供舒心的工作场所,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平复情绪、获得力量,携手对抗病魔。

  自本期开始,健康报开设“医院里的景观”栏目。请大家跟随我们的脚步,游历各具特色的医院景观,找寻独具匠心的文化理念,激发医学人文的现实灵感。

  

  “医学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其技术性就和人文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瘤科主任朱军说,肿瘤是冰冷的疾病,只有在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医院里,在有丰富人文理念的医者们的照护下,患者才会感受到生命照顾生命的温度。

  康养花园、屋顶花园、心语墙、心音坊、心空间、心乐书苑……在这些充满治愈元素的空间里,医院愿用春日阳光一般的力量,驱散患者心中痛苦的阴霾。

  

  一位患者在“心语墙”贴上自己的“心语”

  01

  为医患许下携手穿越生命之门、迎向新生的美好愿望

  绿植错落、线条起伏,抬头有碧蓝的天空,低头有精致的绿茵。

  前不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西南一隅的康养花园首次揭开面纱。身处其中,在很多细节设计上都能看到医院“关爱医患身心健康”的初心和对生命的祝福。

  秉承“健康、温暖、自由”的理念,康养花园在空间设计上,融入微地形、阶梯步道、曲线步行道……园中植物层次错落,让原本空旷平坦的场地变得丰富多元,在提升空间趣味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感官体验。

  肿瘤患者和家人经常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如何利用景观设计打破封闭、沉闷的心理预设,寻求从物理空间到人文关怀的转化?康养花园以场地为纸、植物为笔,绘就成一幅沁人的画卷,使医患身处其中,轻松自在,豁然开朗。

  这样具有特色的疗愈空间,在北大肿瘤医院还有许多“打卡地”,它们通过环境和细节在无形中传递着独有的温度。

  在医院科学报告厅外,有一面“心空间”展示墙。每个季度,会有3~4位资深专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从医经历和对医学人文的深入思考,他们的医者初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跃然墙上”。

  步入医院门诊楼4层的屋顶花园,植物、碎石和景观石材在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医患营造了又一处清净雅致的天地。在这里,处处“闲闲即景”,步步“寂寂探春”。在这里,患者和家属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置身青绿,或小憩,或细声慢语。

  在屋顶花园一侧,外科楼、内科楼之间,一段长约88米的楼间长廊,是每天容纳医院里诸多情绪和故事的场所之一。

  设计上,这段长廊延承医院院徽“生命之门”、通往手术区的“生命通道”等元素,分为院史展示区、人文艺术区和未来之光3段。首段9米的文化主墙内铺有时间轴,讲述始于1969年的医院历史。

  人文艺术区和未来之光部分,则用“鹏鸟高飞”的意向比拟肿瘤患者“消极-治疗-好转-重生”的过程,用四季代表性植物融汇成“四季回春”“生生不息”的信念。长廊在最后用光柱凝结光明,为医患许下携手穿越生命之门、迎向新生的美好愿望。

  

  长廊里的“鹏鸟高飞”

  02

  希望患者能从各种细节处感受到医院传递的勇气、关爱和鼓励

  对肿瘤患者而言,他们不得不承受疾病对自身和家庭带来的各种打击;对医护来说,他们必须习惯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和无数与生命告别的场景。

  除了先进的治疗理念、精密的检测仪器、技艺精湛的医疗团队,一所肿瘤医院还需要什么?

  北大肿瘤医院的管理团队认为,他们还需为医患双方营造温馨关怀和抒发情感的场所,除了收获健康,还希望患者能从各种细节处感受到医院传递的勇气、关爱和鼓励。

  “好一点了吗?一些事情不必放在心上,你身体难受,我心里难过。为了我,你要快点康复啊!”

  “为了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朋友们,要努力活下去,要有质量地活下去!坚强、坚强、再坚强!”

  在北大肿瘤医院的很多科室,形式各异的“心语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五颜六色、应接不暇的心形纸条上,医护人员和患者写下自己独一份的心路故事。

  这些文字,纸短情长。

  在淋巴瘤科的“心语墙”上,朱军在卡片上写下“一生只做一件事,就为你们当卫士”。他还把自己9楼的办公室门牌号码改成“99086”,寓意“救救淋巴瘤”,希望用医生们的乐观与信心带给患者力量。

  在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医护人员把卡片做成患者出院时可以带走的祝福卡。他们还把画师请到病房,为患者创作了有3D效果的海底世界,并搬来鱼缸养起小鱼……

  从患者来到医院那一刻起,心灵的照护就已经开始。

  

  院门诊楼4层的屋顶花园

  03

  听到熟悉的《梁祝》旋律,患者一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是医院“心音坊”和“心乐书苑”两处疗愈空间的发起人。

  唐丽丽常常要面对饱受疾病折磨、心里十分痛苦的患者,因为疾病和治疗的不良反应,他们失眠、呕吐、疼痛、厌食、情绪失控……“手术、放疗、化疗,对于肿瘤,除了这‘三板斧’,我们还能为患者及家属做些什么?我们做得真的够吗?”唐丽丽曾一遍遍问自己,问身边的同仁。

  2015年底,在一阵悠扬的钢琴声中,医院的“心音坊”诞生了。走进外科楼大厅,人们常会被舒缓的音乐吸引而驻足。有时是钢琴曲,有时是小提琴演奏,有时是古筝民乐……在这里,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和医患共同绘制了一个个美好的景致:

  不论天气如何,一位80岁的奶奶坚持来医院弹奏,她略显消瘦的背影在钢琴旁显得无比坚定;

  一位风姿翩翩的乐队首席小提琴手,拉着琴来到一位患者身边,为他演奏最爱的《梁祝》。听到熟悉的旋律,患者一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在音乐中,患者和家属不经意间舒展开紧缩的眉头,放慢了急匆匆的脚步。唐丽丽感觉到,大厅里原本嘈杂的人群也因为音乐的流转而变得安静、有序多了。

  2019年底,“心乐书苑”启动仪式在医院屋顶花园举行,为医患开辟了一块宁静的书香天地。书苑的门楣上,是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用小篆题写的“心乐书苑”匾额。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篆体、隶书,再到更加简单的字体,都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我选择了小篆体,是因为觉得这种字体更能体现生命中安宁的元素。希望在这个温暖的空间里,患者能得到心灵的照护。”柯杨教授说。

  文:健康报记者 魏婉笛 通讯员 管九苹

  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编辑:杨真宇 魏婉笛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