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声之形了吗?
pe准确的说,《声之形》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好,过于文艺导致抽象。不够写实,不能把The shape of vioce的内涵准确表达出来。
问题来了:声音有形状吗?
在我看来,声音的确有形状,声音的形状取决于这种声音的意图,不同的意图则有不同形状,尖锐或柔软。
西宫硝子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在转到石田将也所在的学校后,她受到了欺凌。令人不解的是,欺凌的发生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是一种孤立,这种孤立的来源于对硝子的误解,这种误解完全可以通过学校老师的调解去消除,但那个敲黑板很厉害的班主任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早已发现孤立甚至欺凌的他连一点制止的行为都没有,反倒在最后把责任全推给自己的学生。
值得令人深思的还有另外两点,一种来源于硝子,另一种则是对于欺凌,将也态度的转变。
首先是硝子的态度,由始至终,硝子都是懦弱的,她并没有尝试通过沟通去消除这种误解。因为沟通的前提是平等,硝子因为自己的先天缺陷感到自卑,她剥夺了自己平等交流的权利。希望用一种低姿态的求和去消除误解,然而效果恰恰相反,这种态度让硝子进一步孤立了自己。因为“对不起”所能传达的心意太少太少。心意无法准确传达,就没有沟通,前有误解无法沟通,后又冲突接踵而至,硝子交朋友的愿望则难以实现。
关于硝子,有另一种看法:认为硝子的态度应该勇猛,对欺凌者实施报复。
我无法认同这种看法,懦弱的对立面并非勇猛,偏激的行为也许可以让别人怕你,但固然误解也会加深。这两种态度尽管形式上天差地别,但他们造成的后果都会一样都会一样。在我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来源于自卑。这都是消极态度。懦弱的对立面是勇敢,不是斗争,而是一种自我认同,他的表现形式不止是勇敢应对他人的歧视,更重要的是勇敢地了解自己,让他人了解自己,赋予自己将自己放在与他人平等位置的勇气,这才是积极态度,消除误解的正确态度,接着就是将也态度的转变,在误解产生时,班上有三种声音:接纳,中立,孤立。孤立与接纳对立,可惜孤立者战胜了接纳者,佐原美世子因为主动接纳硝子,导致自己被孤立,甚至退学,将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心中一小部分的接纳被孤立吞并,并成为孤立党的党羽。有人会说,将也可以保持中立,但恰巧,将也并不是一个好孩子,再加上孤立的核心力量是将也的好友,将也必然会受到所谓好友的印象。其次,将也发现了接纳孤立者的人也会被孤立,黑怕被孤立的他急忙给自己分了队,这种迫切划界的心理再加上顽劣的本性是将也做出过激行为的根本原因。最后,其实当接纳的声音被消灭后,再也不存在中立,1+0=1,0只是1的一部分罢了,很多时候,中立者都是帮凶。
当硝子怀中的粉色仙客来被绝望染成蓝色,当做朋友的请求再次被恶心回应,当硝子将象征与他人沟希望的交流本被自己压倒水底,当残暴的欺凌让她留下鲜血。硝子失去了最后的勇气,懦弱从态度变成本能,于是她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地方。
行吧,转学了?找原因,被欺凌?找凶手,做出过激行为的将也被推上了行刑架。眼镜狗的推卸责任和对于欺凌的无作为扣了顶叫做“欺凌者”的帽子。不愿单独背负这顶帽子而交代出帮凶的行为则让自己被扣上了一顶“叛徒”的帽子。
这两顶帽子让将也成为了新的欺凌对象,起初将也将自己被欺凌的原因定为“一切都因为硝子”。但在“教室冲突”了解硝子的心声,以及赔礼事件中通过母亲的付出发现自己的愚蠢后,他开始自责,开始相信自己的处境全是由于对硝子的欺凌。
假如说击倒硝子的是自卑的痛苦,那么击倒将也的就是自责的压力。
击倒他们的东西还有一种形状像针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硝子来说是孤立,对于将也来说是一种差评效应。
这根针,让硝子和将也都失去了平等的权利,于是他们自我封闭
故事来到几年后,烟花的绽放似乎让将也想起一些往事,让他放弃自杀念头,也让故事继续。
在接下来的一段剧情里,我们看到将也世界里的人脸上都有一个大大的×。有人说这是因为将也不想听,我觉得这是将也不敢听。由于过去的事被昔日好友夸大,扭曲并大肆宣传。将也的生活里出现了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像针一样将将也戳的千疮百孔,这就是上文说的差评效应。
它是群体发起的,也将将也在群体里的形象改变。将也找不到朋友,因为他的形象已经被改变。差评效应造成的后果则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周围人对将也的攻击太过于猛烈,于是将也封闭自己,另一种是夸大的罪名和周遭人的指责让将也承担了太大的心理负担,将也害怕再次伤害他人,于是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在所有人脸上打上×。不敢听见他们的声音,保护自己,不敢让他人听见自己的声音,保护他人。
根据将也这个改变可以推测出在影片消失的几年中,将也也受到了欺凌,这种欺凌强度甚至不低于硝子所受。
这也可以推翻对声之形的一种错误看法:灰太狼喜羊羊,其实这是懒羊羊救蛋蛋。将也的身份已经从欺凌者变成了被欺凌者。
好了,说完脸上打叉的问题。现在回到剧情接下来的发展,出于内疚,将也学会了手语,并在学习手语的地方偶遇硝子。
然后剧情出现了让我不解的地方:为什么硝子可以那么快接受将也。在初遇时,硝子对将也的态度是厌恶和害怕,将也也因为害怕再次伤害硝子,而进行强烈的心理斗争。即使后来永束出现给了将也勇气,以及无保留的支持。但是硝子应该不会那么快就能接受童年对她实施欺凌的将也,更何况硝子与将也之间还拦着一堵叫结弦的墙。虽说在后面的剧情中结弦接纳了将也,并促进了两人的沟通,但在此之前,硝将二人已经有了喂鲤鱼的接触。将也的的认错态度,将也学会了手语,都不足以消除两人的童年矛盾,所以声之形在剧情上第一个比较大的不足之处就是硝将二人的和好缺少逻辑性。
至于硝子爱上将也的剧情,其实是充满铺垫的,比如将也为硝子找回佐原美世子,在再次遇见植野时面对两人的态度,其实是可以讲通的。但是很多人会对另一个地方存在很多疑问:既然引出月下告白这一段剧情,为什么会以笑剧收场?
这是京都一个充满深度的地方,说实话,这部电影是不应该存在爱情元素的。事实上京都加入的爱情成分很少,几乎可以看作没有。
你问我为什么会有男女主角?男男你看吗?女女你看吗?说会正题,京都是借爱情这一主题来再次强调硝子与常人不同,并引出下午冲突的再次爆发。爱情是一种最贴近少女的题材。硝子也和同龄人一样渴望一段爱情。然而现实则是硝子的表白被自己的特殊原因搞砸了。这固然会对硝子造成巨大打击,也残酷地再次把硝子的先天缺陷提出来。
月下表白的部分也表露出来硝子的梦想:成为正常人。接下来的游乐场以及桥上冲突剧情则让硝子彼时的状态其实不是自己接纳了自己,只是自己身份的人暂时接纳自己。
他人的接纳给了她一种叫做正常人的表皮,但硝子未能勇敢接受自己,她依旧没能拥有正常人的内心,那周围的人就无法真正接纳她。
于是,当周围声音的形状像海绵时,硝子会因为她的表皮感到快乐。
但是当周围声音的形状变成针时,哪怕只有一点点,硝子的内心也会被再次扎疼。
硝子未能自责接纳自己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更加在意外界那些不确定的“针”,而没有看重那些爱她的人在她身边给予的“海绵”
硝子未能真正接纳自己的事实,让将也的心理包袱再次变重。而察觉到将也因为自己重新失去朋友的硝子则愈发封闭。她离将也和那些爱她的人的肺腑之声越来越远。而病情恶化,至亲去世则将她拉去另一个极端。
死亡是冰冷的亦是温暖的,逃避亦是解脱。烟花绽放的夜晚,绚丽而孤独,一个孤独的人救下了一个绝望的人,孤独的人发出一定好好活下去的呐喊,并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许下一个阳光灿烂的梦。
好在,梦实现了。
硝子终于听见了那些她本该听到的暖绵绵的声音,那种声音应该就是爱吧。
我们都和硝子一样存在于一个有万千种声音的世界里。我们都和硝子一样也会面临来自外界声音的困境困境的产生只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注外界那些不好的声音,而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心去倾听这种叫爱的声音。
爱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硝子则是宽容和鼓励。在经历将也的舍命相救和八重子和结弦的眼泪以及永束和将也妈妈的宽容等一系列事情后。硝子终于勇敢饿了起来,勇敢地接纳自己,勇敢地面对过去的事,以及那些曾经将她刺得遍体鳞伤的声音,因为她已经真的世界上有一种叫爱的声音一直保护着她,并学会更加珍惜这种声音,从中获取力量,学会了勇敢。
学会勇敢的人方能走出自卑。
接下来电影则走向了圆满结局,首先是二人的桥上约定,再是由于剧情需要,与配角的强行和好,与配角的和好自然说不过去,但你不和好,将也完全走出过去的阴影又说不过去。所幸导演在嘴说不过去的硝植二人和好中使用了开放剧情,使得这个问题不会过于严重。
最后,在全片最优秀的bgm中,象征与他人隔阂的×也轰然落地。将也最终也走出了那些自责和指责,回到了正常生活。
好了,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
再说说一个过于故事主角到底是谁的争议,首先,很多人说:借健全人的视角去讲特别的人的故事本身就是对特别的人的不公平。而我的观点与他们恰恰相反,在我看来,狄更斯也会犯下盲目认为资本家都是施舍者的错误,证明人心是复杂的。难以揣测的,那么声之形的拍摄组就更加不能够去以硝子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假如他们这样做了,这个特殊的角度必定会因为假装着健全人的想法显得不真实和片面,这反而是更大的不尊重。
于是声之形就以将也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去讨论不同形状的声音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这种后果都体现在硝子身上,所以主角还是硝子,主线则是硝子在不同声音影响下从懦弱变得勇敢的故事。
其实声之形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简单,人学会接纳自己有多重要,以及形状柔和的声音有多美好,或宽容或鼓励,都会成为一盏明灯,或多或少都会成为一个人内心中最真实的力量。
如同电影的最后,硝子与将也在一片黑暗中前行所依赖的那最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