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惟愿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百花凋零的晚春,踏青的人踩烂了落花。晴朗的下午,鸟雀在叫,太阳在偏西,山脉在变绿,河流在无声的汇聚。

  想看一部电影,来虚度一下这样的春光,然后《钢琴家》不失时机的迎面而来。这个慵懒的午后不想动脑筋,所以温故一部老电影也是 不错的吧。

  影片一开始是动听的钢琴曲,视觉从弹奏琴键修长的手指到斯皮尔曼那轮廓分明的脸。鼻梁高挺,眼睛深凹,神态沉浸却又略带些迷离。突然炮弹在迎面的窗户前炸开,琴音戛然而止。

  在纳粹入侵波兰时,犹太人毫无尊严可言,甚至可以说没有生存的权利。斯皮尔曼想请女士去喝杯咖啡,咖啡店门口写着:犹太人禁止入内。

  公园以及公共场所的长椅犹太人都被禁止,然后斯皮尔曼站在咖啡店的门口与大提琴小姐聊大提琴多洛塔、肖邦,聊有可能以后的合作,彼此伴奏…“期待”在那样的烽月中多么难能可贵。

  整部影片,跟随男主一起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好友的逝去、同胞的惨死、家园尽毁、残喘苟活。从充满希望、抱有侥幸到痛极深处的颓废、麻木。

  整部影片的前半段混乱又致郁,叫人心生恨意、怜悯、无奈、疼痛、压抑…在战争中的血泊里,冷漠、残忍、惶恐、绝望、疲怠…人性与人情在生命的颤颤巍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说影片最后出现的德国军官是跌入地狱的天使,让人无法抗拒的爱戴。

  光从窗帘的缝隙里投射进来,斯皮尔曼趔趄的坐到布满灰尘的钢琴前,生涩而又迟疑的响起琴声时,希望像那束光一样,具体出来并近在咫尺。德国军官就是斯皮尔曼生命力的那束光,在听完他演绎完肖邦的那首钢琴曲之后,他给予他生命的救助。

  整部影片,这个德国军官的出现仅仅几分钟,却从一出场就让人着迷。着迷的不仅仅他气质英挺出众、俊朗优雅,一举一动中渗漏出来的人格魅力尤其迷人。

  有人说各国军官之所以放生斯皮尔曼,是因为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我倒是认为是他本性使然,他办公桌上全家福的照片,他对男主说:谢谢上帝,不用谢我,它让我们死里逃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信仰他。

  他有牵挂,有信仰,所以在冷酷残暴的战争中,他依然内心柔软、善良,温暖、坚定。

  战争,终归是灾难,是危险的信号,是饥饿的来源,是沉重的负担,无论它以怎样的性质存在、以怎样的意识形态开始。在一场战争之后,无论胜负,都必经历震慑生命般的伤痛。

  国家在对于某些争端时候的处理方式,在我们看来泰国温和、迁就,对于同胞此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忱理当肯定,同仇敌忾是必要的,但是,不是每一次冲突都要选择武力。国家更需要睿智而清醒的头脑,并非极端无用的热血。

  一开始琴键上那双修长又白皙的手,到最后,在夜幕废墟的那架钢琴上来回跳动手指依然苍老。

  无他,惟愿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