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毒品氾濫!連媒體都見怪不怪

  (本文首發於華廣網公眾號)

  臺灣毒品氾濫問題嚴重,媒體的關注度卻沒有正常的比例,似乎到了一種見怪不怪,債多不愁的境地。然而近日一張相片,引起的線民的普遍迴響,也驚動了媒體。

  

  一名大二女學生,在網路上發文懺悔,說自己在高中時隨男友吸食毒品「K他命」,徹底影響了她一生。雖然之後已遠離毒男友,也戒了毒,走回正途,「只是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去了,就是我的膀胱」。

  文章隨附的照片中,她掀裙後露出包著尿布的下身,驚呆了網友們,女學生表示即便接受了治療,目前仍十分鐘不到就想上廁所,所以「慢慢的習慣了包尿布的生活」。在我們這種大叔看來,大二女學生,荳蔻年華(好吧應觀眾要求加十歲),還是個孩子,卻已在使用成人紙尿布,心裡的震撼說不定比年輕網友還大。

  臺灣的毒品氾濫問題,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惡化到第四大民怨,此後當局向毒品宣戰了二十年,也成效有限,毒販,持毒犯抓不勝抓,毒品前科犯一語道破原由,因為罰則太輕。

  

  依據臺灣法令,持有20公克以下的「K他命」,最高只罰5萬元,沒有刑責不算前科。比較起其他地域,英國最高關7年,日本最高關10年,臺灣則需要持有20公克以上,最高才關5年。因毒品在臺灣被抓,根本沒在怕。

  我有朋友分享過坐牢的經驗,裡面就兩種人最多,酒駕者與煙毒犯。真正販毒者,在獄中自稱為「運輸」,屬於上游的盤商,這種罪比較重,往往都超過十年,比較大的小型盤商,俗稱藥頭,罪責也少不了8年,10年的。大部分的煙毒犯,是持有毒品者,也就是買方,他們真的多到抓不勝抓。

  監獄裡有很多衍生出來的規定,都是因應吸毒犯的劇增。以往親屬探監,可帶自己烹煮的食品前往,由於這是一個往監獄裡運毒的管道,所以已被禁止。另外,親屬若要送被褥,毛毯等生活用品到牢裡,獄方都必然要先經過泡水處理,因為這些物品都可以藏毒。為了取得毒品,毒販們真的是什麼運輸方式都試過,頭髮裡,假牙裡都可藏毒。

  

  在臺灣,吸毒早成了青年次文化,屬於娛樂的一環,早期只出現在尋歡作樂的場所如夜店,酒店,但隨著豐厚的利潤引誘,藥頭們迅速將市場往校園拓展,以致吸毒者年齡層不斷下降。

  早期吸毒平均13歲,這3年來已拉低到12歲,最小的吸毒者只有9歲。在小學校園內,常見偽裝成零食包裝或咖啡包裝的毒品,毒害學子。今年問題已嚴重到毒品侵入軍營的事件,在台中空軍清泉崗基地,都能撿到27包安非他命。

  

  毒癮犯的再犯率高達8成,二十年下來,所有投注于防毒的資源猶如投入黑洞,雖然一級毒品稍微有下降趨勢,但三級毒品卻迅速擴增。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雷厲風行的掃毒,已奪去約5500條人命,今年還宣稱毒品來源主要是臺灣的竹聯幫,香港三合會,甚至是包含大陸。臺灣「駐菲代表」一開始否認,最近卻改口說杜特爾特「說的是事實」。

  

  毒品氾濫程度若量化來看,2015年1月到10月間查獲毒品有4萬1323件,比2014年同期增加25.9%。毒品總量9301.1公斤,比2014年多了74.9%。亦即,除了件數增加,毒品總量大增意味者大型毒品運輸愈來愈多。

  雖然「法務部長」邱太三否認臺灣為毒品輸出地區,但根據最近臺灣和印尼聯手破獲大宗毒品走私案中,價值逾億元的安非他命與「K他命」,除了大陸,就是有臺灣人參與,甚至扮演制毒「技術輸出」的角色,為蔡英文的「新南向」下了一個令人難堪的註腳。

  柯文哲在去年接受議員質詢時坦承,臺北市毒品查獲數量年年飆升,問題出現在上游。他還爆料,過去有官員告訴他,不敢把「K他命」列為二級毒品」,因為這麼一來,「監獄會裝不下」。

  

  如果此言屬實,臺灣確然為三級毒品的溫床,因為無論制毒,販毒,吸毒,臺灣的刑罰都比大陸或東南亞輕微。

  回憶2013年的洪仲丘案,一個士兵的死,媒體大肆報導,最後可以整個裁撤軍事法庭,動搖了馬英九的執政基礎,反觀對社會影響層面既深且廣的毒品氾濫問題,卻始終見不到修法加重懲治毒犯。我們一般民眾還真看不懂,為何臺灣社會總是處處可見不符比例原則的事?

  毒品問題不下於食品安全,而論及法律刑度,又牽涉到長年爭議的「廢死與否」的問題。難道真要等到發生了震撼社會的慘案,相關政客與媒體才會動起來嗎?

  就我來看,一個大二女學生包尿布的相片,已經夠震撼了,其他為人父母者,應該也是如此吧。

  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