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山东花饽饽有多火?每天上千个“虎饽饽”被抢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时培磊 李岩松 王震

  林荣涛注视着眼前的小虎头,用牙签在鼻子上点了几个孔,按压几下眉眼,作品立马变得立体传神了。待醒发过后,它和“同伴”将被放进蒸笼,再经过装饰包装走向全国。

  临近春节,威海文登区侯家镇的花饽饽加工厂早早就忙碌起来。花饽饽非遗传承人林荣涛每天都带着当地村民在车间加工加点赶订单。喜迎虎年,他专门设计了虎元素的花饽饽,每天加工上千个,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近年来,花饽饽备受市民青睐,林荣涛所在的企业每年能销售300多万个,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厂区还带动了周边50多名村民就业,她们学到了手艺,腰包也鼓了起来。

  过生日吃花饽饽成胶东新流行趋势

  春节是花饽饽生产销售最旺的季节。在胶东地区,每逢重大节假日和喜庆的日子,花饽饽是桌上的必备品。这几年,山东馒头出圈,造型花样繁多的花饽饽更是火了半边天,市场需求很大。

  在威海文登区侯家镇,早在一个多月前,不少企业已经进入加班模式,赶制春节的订单。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探访的益养德康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也不例外。和冰冷的天气相比,车间里简直是热火朝天。

  相比于一般的馒头,花饽饽的制作工序更为复杂,和面、压面、揉面、整型、醒发、蒸制、装饰、包装等,共计有七八道大的工序。在益养德康的加工车间里,四五十个工人分布在各个岗上,忙得连说话的功夫也没有,只有机器和搬运货架的声音作响。

  非遗传承人林荣涛正在指导工人做面点塑型。虎年,他专门研制了一款“虎饽饽”,春节前这段时间,工厂的生产线开始大量生产这款“虎饽饽”。在塑型的生产线上,十几位工人坐在一排,给老虎上耳朵、贴胡须,点上眼睛,镶嵌红唇,一整套装饰下来,五颜六色的虎饽饽活灵活现,蒸好后全部可以食用。

  林荣涛给工人普及一些注意事项的同时,也不忘拍些短视频,放在自己的平台号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饽饽。据林荣涛介绍,虎元素的花饽饽很受市场欢迎,除了虎头设计得呆萌可爱之外,他在虎身里还嵌入了六个小元宝,一整套3斤重,市场上售价120多元钱,每天生产上千个都被早早抢购一空。

  “现在不仅是胶东人喜欢,山东人喜欢,全国各地的人都很喜欢,我们当地做花饽饽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从小作坊到大工厂,越来越多,临近春节每家每户都非常忙,订单多到做不了。”林荣涛笑着说,他所在的厂子制作的花饽饽种类多达上百种,每天生产销售量都在上万个,其中又以祝寿、婚庆、生日系列的饽饽最为热卖。“在咱们胶东,过生日很多人都不订奶油蛋糕了,有的订一个奶油蛋糕给小孩吃,订一个花饽饽给老人吃。”

  曾制作三米长的面塑,需要八个人抬

  做了几十年的花饽饽,林荣涛亲眼见证了这个产业的发展。林荣涛是土生土长的胶东人,小的时候,他就经常看母亲亲手做花饽饽。每年三月初二,当地为龙母过生日,家里户户都要做大寿桃、大枣饽饽,清明节做燕子饽饽,春节的时候,母亲还做刺猬、元宝等形状的饽饽,这些造型都让林荣涛深为迷恋。

  真正上手做,也是跟着母亲学的。高中毕业后,林荣涛进了技校,选择了面点专业,在酒店做过几年的面点师。“做面点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我是非常喜欢这个东西,喜欢去钻研,也拜访了很多民间的老艺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手艺,逐渐做的种类多了。”

  这些年,林荣涛做了不少让人震撼的作品,也获得了诸多荣誉。但要说最让他满意的花饽饽,还是大约在10年前做的一条黑龙。毗邻大海的胶东地区流行给龙母庆生,当时,在搞庆祝活动时,主办方就邀请林荣涛创作一个作品。“这条黑龙我做了一个月,全是用面做的。它四个手掌托着四个大桃子,要给龙母祝寿。”这条黑龙有三米多长,一百多斤重,由8个人抬到了山上。

  林荣涛在酒店的时候也做过西点,受此影响,他把蛋糕的一些风格融入到传统的花饽饽当中,把花饽饽做成蛋糕的形状,一层一层的,大家非常喜欢。此外,在花饽饽的上色方面,这些年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据林荣涛介绍,以前的一些花饽饽,颜色多是涂抹的颜料,主要用来装饰,没法吃。而现在,这些颜色都能用蔬菜的菜汁配出来,蒸出来后颜色非常鲜艳,吃起来也非常健康。

  “老传统也需要创新,与时俱进。”公司专门为林荣涛成立了工作室做研发,从造型、口味、用料、工序上不断改进。“传统的花饽饽口味偏甜,家长不希望小孩吃太甜的东西,很多老人也不能吃太甜的,我们就要控制含糖量,用木糖醇来取代糖,在款式上,现在年轻人非常喜欢萌,我们的设计也朝这方面跟进,现在的花饽饽更健康,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了。”

  随着花饽饽的名气扩张,来找林荣涛学艺的年轻人近几年越来越多。他已经带了超过百余位徒弟,他们将店面开向了全国各地,海南、内蒙古、西藏,都有了花饽饽的影子。“你只要来学了以后,用心肯吃苦,做出来好看又好吃,大家肯定会买,也会有不错的收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