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 “夫妻缘份,命中注定”吗?
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所谓“缘分”论,本质上不过是以果释因罢了。
缘分可以刻意求得,可以一拍即合,也可以不拒绝地接受,这些都叫“缘分”;但爱情,注定可遇而不可求。“你说过在一起就是约定,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缘分是结果,跟爱情并不必然相关。其实,人们所羡慕的,往往也并不是缘分,而是爱情呀。缘分人人都会有,但爱情却不常有,有爱情的缘分就更是稀缺品了。
走在一起的,就叫有缘分;没在一起的,就叫没缘分。一件事情先有了结果,才回过头来总结为“缘分”的有或无,这便是“缘分”所扮演的角色。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决定结果的原因。
或者说,所谓缘分,其实是决定一段关系的所有因素的统称,而不是爱情的同义词。缘分的本质,是一种互相选择,是“在一起”这个结果,而不是互相喜欢,更不等同于相爱。
亲密关系即缘分,但并不是每一种亲密关系的存在都是因为爱情。
一见钟情是缘分,日久生情也是缘分;甚至,一点爱情也没有,哪怕从来没爱过,也同样不影响缘分的成立。但始终,不是所有缘分和感情,都可以叫做爱情的。
两个人在一起了,这叫有缘分;后来又分开了,这叫没缘分;兜兜转转又在一起了,这叫终究有缘分。
所以说白了,缘分的存在与否,人们是通过结果来判定的。在一起的,就叫做有缘分;无论是何种伴侣,都叫做有缘人。有的是善缘,有的是恶缘罢了。缘分多见的很,而情缘则是稀缺品。
因为感情的存在与否,与缘分不同,它向来就不是这样由果释因的。是否拥有过爱情,与关系的状态和结果无关,它的存在无法用任何外在的事物予以证明或证伪,也不需要证明。只能说,爱情在不在那里或者来没来过,只有人们自己心里知道。
其实,不是所有恋爱关系中都存在爱情,更多的是陪伴和亲情。而缘分,则外延极为宽广,包含了所有的因素。例如:一方看重另一方的显赫家境,而选择攀附,而另一方选择接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了,这也叫做缘分,而且可能是善缘,但终究没人敢说这是爱情。
有人喜欢你,你犹豫之后觉得不讨厌他,而自己也没信心遇见真正喜欢的人了,于是选择将就和妥协,这显然不叫爱情,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
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却始终没有走在一起,这叫爱情,却缺了点缘分而已。
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你选择他的同时他也愿意选择你,做出决定的时候根本不会有太多犹豫,更不会考虑到“条件”种种,这叫缘分,也叫爱情。有爱情的缘分,有缘分的爱情,可谓是一种最完美的关系,也是唯一让人们羡慕的亲密关系。
“爱情:概率极低的关系 爱情是最重要的,可也是最难捉摸、几乎非理性的人际关系形式。爱情之所以有魅力,正因为实现概率极低。为何如此?——因为“双重偶然性”的存在。伴侣双方为迥异的两个“世界”,各使用一套自我/世界、行动/体验的区分标准,彼此互为偶然。卢曼用了出租车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处境:婚姻在天上缔结,在汽车中自会分道扬镳。因为坐在方向盘前的那位是以情境为导向的,他会认为,他是在尽其所能地驾驶;而坐在一旁观察他的这位同车人,会感到受他的行驶方式所摆布,将此方式归咎于驾驶者的品格。”
其实大多数人这辈子,是遇不见既有缘分又有爱情的情况的。甚至,能拥有过爱情的人都是少数。
于是,便选择了“缘分”这个一词多义的表达,试图把将就和亲情解释为“缘分”,似乎这样就能跟“爱情”混为一谈了。但实际上,有缘者并不见得是有情人,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实了。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哪管是劫是缘”。
“与有缘人做正确事,哪管有情无情”。
“你一直很理智,却不是真正的快乐”。
“两个人在一起,却从来没有过爱情”。
缘分与爱情,在一起与真爱,其实大家都明白二者的区别。缘份不难得,爱情却难得。正因稀缺,所以难得。
一往情深不是爱情,两情相悦才是爱情。相看两不厌不是爱情,激情涌动直击心灵才是爱情。
把将就美名其曰为“缘分”,其实说白了,无非自欺欺人而已,让自己心里更快活些罢了。而听者则往往一笑置之,不予拆穿罢了。假装自己拥有的是爱情——这种假装终究骗不了人,更骗不了自己呀。
但那依然是将就呀。爱情和亲情的感觉,终究是不同的。个中滋味,饮者自知。
其实只要是缘分,都会带来甜甜的感觉,甚至安定和踏实的感觉,但也那并不是爱情呀。说到底,此甜非彼甜罢了。是否存在爱情,终究跟缘分无关。
有缘分的爱情,有爱情的缘分,最完美,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其实大家都明白,并没有真正的顺其自然,只有每个人各自的选择罢了。
只是在“有爱情的缘分可遇而不可求”这一规律下,一些人选择了“没有爱情的缘分”,另一些人选择了等待“有爱情的缘分”,而最终等到者,只是这些等待者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另外一些人,如果没有一辈子单身的勇气,那么终究要选择“没有爱情的缘分”。而这一切的选择,都可以称之为“顺其自然”;而本质上,不过是妥协或是不妥协罢了。
第一种选择,是选择妥协和将就,选择“没有爱情的缘分”。
第二种选择,是选择保持单身,拥抱不确定性,等待爱情和将之变为缘分的机会。
第三种选择,是遇见了爱情,而后选择在一起,将之变为“有爱情的缘分”。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无法拥有第三种选择的权利。因为“有爱情的缘分”,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然权利,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运气。
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们的面前只有前两种选择罢了。
第一种选择,看似是保全了自己的选择权,主动选择了“没有爱情的缘分”,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种假装主动的被动罢了。
而第二种选择,选择拥抱风险和不确定性,固然很有勇气,至于结果,只能很大程度上要看运气了。
试看这世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太多人是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生计而恋爱,为了从众而恋爱,就像是完成体验的任务;真的因为喜欢而恋爱的人,反而成了少数。当然了,浑浑噩噩地进入一段关系,也未必不快乐,却注定无法拥有爱情的快乐。就这么残酷,只因为那不是爱情。
这大概便是人群庸碌的本质吧。工具理性和实用理性加之动物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便成了“将就”的驱动力。而纯粹理性和感性的驱动,其力量大小则是因人而异的。对浪漫的期待,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只是执着程度和自信心的不同罢了。
幸运的是,至少我已拥有过爱情。更幸运的是,23岁的年纪,还有着足够的不妥协的资本,亦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可能性恰恰是最美好的东西,而至于最终能否获得“爱情使然而非将就使然的缘分”,就让时间去给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