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旗飘扬》:“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留下的”
[太极旗飘扬]是韩国战争片题材中的佼佼者,创下56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并进军全球市场。
导演姜帝圭通过这部电影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商业片帝王位置。姜帝圭善于从好莱坞类型片中汲取养分,这部电影正是明证。
姜帝圭的作品五个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但他仍被称为韩国商业片领袖。量少精华多,除了那部糟烂的[登陆之日],他几乎每部作品都堪称巅峰之作。
1996年,处女作[银杏床]开创韩国银行贷款电影的先河,创下160万美元的票房(当年的韩国最高票房)。随后,1999年[生死谍变]一出,3500万美元的票房救活了韩国的间谍片题材,从此朝鲜间谍电影成为韩国商业电影题材的一条重要分支。
直至2004年,通过[太极旗飘扬],姜帝圭正式走入国际舞台。这部电影不仅成为韩国战争电影的标杆,也令世界观众惊叹于这位导演的调控能力。
战争初尝试
[太极旗飘扬]是姜帝圭在[生死谍变]后、时隔五年的作品。并非是这部电影的筹备期过长,而是姜导演在[生死谍变]之后一直研究的是一部科幻电影,“我大概用了两年时间在筹备一部科幻题材,后来[太极旗飘扬]的文案来了,我才转头做的”。
当时的文案与现在的剧本相形甚远,只不过它关于战争的梗概与一些表达正好戳中了导演的心思。 “那个文案提出的一些主题与我以前拍的一些短片的想法相似,这些让我抛开负担,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战争题材一直是姜帝圭想要尝试的领域。为了能够拍摄这部电影,姜帝圭看了很多历史资料,也与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老兵们交谈过几次。愈多的背景资料让他愈加明确自己的拍摄目的,“我想通过这部电影展现战争的残酷与伤害”。看似遥远的战争历史在导演看来就像是交通事故一样,走在路上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民族应该记住这些战争,它让我们有了多少伤亡,是多么耸人听闻的事情”。
不过鉴于故事背景限制于1950年至1953年之间,而地点是现在的朝鲜平壤,这为剧组的资料搜集带来不小的麻烦。毕竟存在于韩国的历史资料不足,比如关于平壤环境的资料偏少,导致姜帝圭很难重现当时的平壤以及周围的地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的资料在对于朝鲜方面的描述都不够详尽,姜帝圭无奈之下,只有参考韩国现有的资料,并通过与当时参与过战争的老人面谈来实现资料补给。目前位于首尔市龙山区的龙山战争纪念馆算是保留韩国战争资料比较齐全的地方,而姜帝圭也得到该纪念馆的很多帮助,最终构建出电影中的战争世界。
鉴于[生死谍变]的成功,[太极旗飘扬]的投资来得非常容易。在剧本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姜帝圭的预算是100亿韩元左右,毕竟战争题材与演员的投入等都注定这部电影是部大制作。在剧本基本完成,基本的叙事线出来后,预算又增加到120亿韩元甚至更高。当然,在电影完成后的花费远远高出这个数字,“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我们都没有预料的一些问题,所以最终我们的制作费大概是148亿左右”。
姜帝圭能够成为商业领袖并非没有理由,他不仅对电影的投入计算得非常准确,对于市场也颇有了解。“我们是一部1950年代的电影,因此在宣传上我们很难用PPL概念,用花哨的方式宣传沉重的东西肯定是行不通,而且那场韩国战争之于社会来说其实是比较敏感的,因此走噱头路线也很困难。本来现在韩国的经济状况并不算太好。”
不过姜帝圭对自己的电影信心十足,“虽然一开始我非常有压力,但在两年的拍摄中,我反而愈加有了自信,我觉得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部作品对得起两年的努力”。尽管市场不景气,但优秀的电影总会有回报。
难摆前作影
[太极旗飘扬]延续了[生死谍变]中关于朝韩关系的主题,这也是姜帝圭一直以来的一种情结。
1994年,为编写[银杏床]的剧本,姜帝圭曾造访北京,在那里,他遇见了很多朝鲜的女学生。在与朝鲜学生认识后,他想了很多关于“朝鲜”、“同胞”以及国家过去等问题。“在这之前,我和一般人一样,虽然知道但并不了解。从那时开始,我对这方面就会异常关注,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构思起了[生死谍变]的剧本。”
这种情结也体现在了[太极旗飘扬]中。两部电影主题延续,但对导演来说,[太极旗飘扬]明显比[生死谍变]更难操作。不仅是时代背景的构建与战争的宏大,更多的是两部电影的基底不同。[生死谍变]看似是现代题材,但它整个故事与人物都是虚构的,姜帝圭可以将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投注于此,来拔高这部电影的内容。
而[太极旗飘扬]因有了历史的禁锢,让姜帝圭很难发挥出人物的特性。“我们把虚构的人物投入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中,这个人物就必须变得似假还真,因此我在人物的创造上很为难。”这也是姜帝圭认为的两部电影的最大的不同。
至于,“[生死谍变]有情爱,而[太极旗飘扬]完全没有”的观众疑问,姜帝圭无奈表示,“总不能每部电影都需要什么元素都掺和点吧,即便是[生死谍变]也不过是因为情爱比重稍重了点而已”。
[太极旗飘扬]是姜帝圭的第三部电影。耗费三年完成的战争电影不仅凝结着他关于战争主题的想法,也恪守着他一贯的电影原则。在这部电影中既有观众觉得陌生的、新鲜的他,也有观众所熟知的他。影片的出国纯属一次意外,最起码对姜帝圭来说是如此。
电影制作伊始,国外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概念,只不过听说是姜帝圭导演在[生死谍变]后的又一战争题材。不过当时韩国电影尚在复兴起步阶段,国外出品方也不敢贸然出手,Showbox公司为此定下了戛纳的行程,在国外公开这部电影的先行预告片。
姜帝圭一直为自己当初没能亲赴戛纳感到遗憾,“在那里放出预告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国外出品方介绍并解惑,我很遗憾我未能参加,不过听说效果非常好,除了日本之外,许多国家的电影出品方都签了合约。”也或许正是这次国外联谊,为之后的[登陆之日]铺好了路。
[太极旗飘扬]能够获得海外的青睐,全靠姜帝圭对战争场面的严格控制。[生死谍变]时期,姜帝圭就曾对战斗场面进行了简略描绘,而[太极旗飘扬]中的动作更加华丽与凝重。不过姜导演自认“因为事前已经做好万全准备,并没有任何误差”。
在电影前期制作阶段,他与摄影导演、后期工作人员就战争场面讨论并分析了多次,“尤其是关于如何体现每场战争的差别,以及兄弟间的感情线等问题”,姜帝圭导演甚至连每场战争所引起的观众的情感变化都考虑在内。如此缜密的分析与设计,姜帝圭表示,“全部拍完之后,你会发现我们之前苦恼的痕迹在每场战争情景中都表现得很好”。正是如此细腻的战争场景设计,使得这部电影区别于好莱坞的战争电影。
姜帝圭认为,“[太极旗飘扬]是按照轨迹来走,每场战争的类型是不同的,因此比起其他战争电影来说,它在战争构建的立体性与战争引起的结果方面会有很多多样性。”就拿[拯救大兵瑞恩]来说,它极度追求真实的精彩,而这也是姜帝圭曾经思量的问题,“是否要追求完全真实?”最终他认为“完全真实会与大众的观感产生距离”而选择了一种兼顾虚构的真实状态,通过这种客观视线与主观视线的共有而让观众在产生一定距离的同时,能够积蓄更多的情感。
既然说到战争场面,那又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血腥感,这部电影在好莱坞定级为R级,在韩国也是“15禁”的水平。观众对残忍画面的质疑让姜帝圭也颇为无奈(毕竟[生死谍变]也是R级),“只是为了要符合这部电影的题材,用最直接的画面来表达出战争的残酷,而用间接的画面则感觉只是借鉴的感觉,缺少了一些力度”。
姜帝圭对[太极旗飘扬]的态度可以用“满足”来形容,“这部电影完整到无法再进行剪辑了,所有的场面都是我的心血”,战争前关于兄弟的日常画面以及兄弟进入战争后的情感变化都是自我满足的场景。
所有的战争场面中,姜帝圭选择了平壤城镇战,“这个战争大概是电影播放了60%之时出现的,但这场战争场景是最后进行拍摄的,或许是靠前面的拍摄已经积攒了许多专业性,在拍摄默契与效果上也是最好的。”
当然,这只是导演的一家之言,对于更多的工作人员来说,结尾高潮处的麦岭战役才是最佳。
导演对电影的自信并非仅仅来源于外界的好评,而是他更相信本人在完成电影过程中的心血。在拍摄电影前,他曾给剧组人员开过一个小会,大致内容就是给大众提个醒,为他们拎清楚这部电影的两大准则。“剧组的每个人都需要对准备的战争资料有所了解,并且明确我们这部片子的目的就是展现韩国战争令人痛楚的过去,让没有经过战争的这个时代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战争,这是其一。”
姜帝圭希望观众能够在观看这部电影后会对韩国战争的轨迹有所了解。
在明确了电影方向之外,导演提出的第二条原则具体到了电影内容,“这部电影毕竟不是记录片,在华丽的战争之外,两个兄弟的情感线才是最重要的基准。”其实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在战争电影中更多被强调的是爱情,而姜帝圭导演反其道而行,选择两个兄弟的情感线索来描绘战争,让观众感觉新奇之外更觉疑惑。“反复别人的东西是无趣的,我本身就是爱找别人不玩的东西来做的人,总想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对我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姜帝圭的实验之心满满,观众也买他的帐,从后期的效果来看,兄弟情反而有了更多的代入感。而饰演兄弟的张东健与元彬,在经过长时间的精神与肉体折磨后,依然能够保持自我,完整地呈现出角色的特质,令姜帝圭导演也赞叹道:“这两位明星正如我想象般的,散发出实力派演员的光芒。”
[太极旗飘扬]原定的四周后期剪辑时间被姜帝圭拖成了八周,尽管他本人也未料到会如此拖沓。不过不可避免的拖期让出品方焦虑难耐,姜帝圭一方面拼命与Showbox协调上映时间,一方面对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不放过。毕竟几年磨一剑,这一剑必须能够刺入观众的心脏。
影迷互动
你觉得[太极旗飘扬]怎么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