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欺骗了观众吗?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恐惧死亡,是因为他们缺乏想象死亡的能力。
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写下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希望我们敬畏死亡。
看完《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惊讶于其美轮美奂的画面的同时,也深深为它的主题所动容。但是我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流泪,感动,在我眼中,《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竟显得有些悲壮,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部电影对于死亡的理解与宗教并无二异,它仍然在试图给死亡赋予一种形而上学的意义。
《寻梦环游记》的故事构想源自于墨西哥亡灵节,整个故事也是围绕亡灵节这个时间节点铺开:墨西哥鞋匠家庭出身的小男孩自幼热爱音乐,但家族却认为自身被音乐诅咒,因此禁止演奏音乐,他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开始反抗家庭的禁锢,在亡灵节开启了一段奇幻旅程。一开始看上去这个故事似乎是天衣无缝,架空的世界观,动画的形式,本可以使得虚构的亡灵世界具备其合理性。但是《寻梦环游记》没有仅仅是简单的虚构了一个死后的世界,它还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存在主义设定,即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这也正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设定。在片中,埃克托悲伤的将酒杯倒扣,并向米格说道:“如果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消失,这就是终极死亡。”
这样一来这部虚构的动画作品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当经典的存在主义生死观和虚构的亡灵世界碰撞到一起的时候,观众不可避免的被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撕扯,他们既明晰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但却又忍不住留下眼泪,因为这部电影如此精彩的触及了人的根本存在问题。至此,这部电影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片,而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价值观的输出机器,很少有观众能免于受其影响。当一部影片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引发争议,尤其是《寻梦环游记》这样一部对当今的性少数人群,丁克,单身主义者和不相信死后世界的唯物主义者极其不友好的影片。在片中,没有家庭的人到了地狱也不得安宁,还被限制与禁止,直到永远死亡。它完全否定了性少数人群追求恋爱自由的权利,和单身主义者与丁克不生养后代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寻梦环游记》显得十分狭隘。
但我以为这部影片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在赞美亲情的时候,没有做到敬畏死亡。美轮美奂的亡灵世界和事实上无比沉重的死亡显得格格不入。
死亡无论何时都不会,也不可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亲人离去的时候哭泣,才会越来越关注因为抑郁症而试图自杀的群体,才会成立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以此来纪念那些惨死的同胞。正因为死亡是可怕的,和平才会显得如此珍贵。
著名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情,我们不是为了体验死亡而活着的。如果我们认为永恒的意义不是无限的时间,而是不存在时间,那么永恒的生命就属于那些活在当下的人。
死亡不是我们生命中的事情。我们可以见证亲属的离世,但是却很难想象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够知道死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所谓“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仅仅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辞,它和宗教一样,试图给予死亡一种想象,但最终陷入不可证伪的怪圈,完全只能成为一种个人的想象。但这部电影却试图利用这种想象来传递现世的价值观,来赞美家庭,赞美爱。一个以虚构的内容作为论据的论点,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没有任何的说服力的。
《寻梦环游记》用小男孩米格的视角告诉观众:死亡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逝去的人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影片中的亡灵一个个盛装打扮,跨越万寿菊花瓣筑成的花桥,准备奔赴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在这个节日里,亡灵可以回到人间看望亲人,与家人团圆。
然而现实是,死亡是残酷,逝去的亲人不会,也不可能再回到人间。当我们纪念亲人的时候,这种纪念活动只对生者存有意义,而对逝者毫无意义。与其欺骗自己,营造出灿烂美好的死后世界,直接面对残酷的死亡,其实是另一种勇敢。正因为死亡可怕,所以在活着的时候,才要更加珍惜亲人和朋友,正因为死亡可怕,所以我们才需要追求和平,正因为死亡可怕,现代的医疗技术才在不断进步之中。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面对死亡,不必担忧,不必害怕,因为先走一步的祖先们都在祝福你,保佑你;孩子可能一时会相信,但是终会有那么一天,他会长大,会明白逝去的亲人不会重新回到人间,会明白每个人终究都会迎来死亡。
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说服自己不恐惧死亡。承认自己恐惧死亡,然后更健康的活着,这无疑是更好的生活态度。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死亡,我们所可以做的,唯有在当下,活的更好。
《寻梦环游记》试图在虚构与真实间搭建一条通道,但它是失败的。它用绝佳的故事和美妙的画面欺骗了观众,得到了观众的眼泪,但是它却并没有能够真正直视死亡。家庭和爱并不能够赋予死亡以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部影片竟有些荒诞派戏剧的味道。因为到头来,它留给观众的,只是虚假的希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