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墙故事
“我的偶像是袁隆平院士!”
这话,从一名巧舌如簧的诈骗犯嘴里说出来,让人不免咋舌,但当李忠(化名)站在台上,诚恳地向全体罪犯讲出时,了解他蜕变的罪犯和民警都深信不疑。
2009年,李忠跌倒在违法犯罪道路上,贪婪的代价便是巍巍高墙、森森电网和十余年的漫长刑期。进入青浦监狱服刑后,尽管参加劳动,但他依然不改本性,常常舌绽莲花,诓骗其他罪犯,妄图不劳而获。似乎这种机械式的劳动改造并没有让他改变太多。
面对他的投机行为,主管民警张力努力寻找着有针对性的对策。在监区犯情分析会上,张力说:“要进一步加强管控,李忠越是害怕谎言被当场拆穿,我们越是要把他从当前这种“骗人取乐”的行为模式中剥离出来。”张力还分析到,“李忠有着好逸恶劳的恶习,当前从事的劳动难以让他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或许应该给他换一个岗位了。”但是调整到哪里,他却没有头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张力的有力管控下,李忠从谎言被戳穿的尴尬,到接二连三的“社会性死亡”场面,其他罪犯视之为笑话,让他感觉越来越难以行骗,同时也失去了改造的动力。在一次教育谈话中,李忠明确表示:“我想学些别的东西,机器对我来说太冰冷了。”而此时,监狱正好开办爱生农业园,张力便决定让他去试试,或许最原始的耕种能够抚平他浮躁的心态,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青浦监狱的爱生现代农业创业园,是目前上海监狱系统首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培训服刑罪犯农业技能为矫治手段的狱内农业产业基地。以培训服刑罪犯农业技能为手段,探索“学农、务农、学做人、做新人”的教育改造模式。
来到农业园后,李忠也曾迷茫,虽然小时候有过务农的经历,但长期生活在城市,他的认知里“以前是机械化播种棉花,和现在学的完全不一样。”对于现在这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耕作模式,他成了一个门外汉。
对此,张力看似无意地说道:“你看看张某,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种地麻溜,你接受的教育比他多,难道还学不会?”这句话激发了李忠的好胜心。之后每节农业知识课,李忠都仔细记下笔记,修枝、培土、换盆、浇灌、施肥,沉下心去学习每一项技术。
李忠身形瘦弱,对他而言,门外汉的庄稼把式,让他每次锄地都要使很大的力气。在起初的几个月,他很不适应,浑身腰酸背痛,下地后鞋上沾着泥土,回到监房前还得花时间弄干净。他找民警抱怨苦和累,提出想要放弃。民警对他采取的是激励、鼓励和劝解的“一套连招”,这既是民警有意的拖延,也是期望他在坚持中看到希望。
一场春雨过后,当李忠看到一夜之后的荒地上绽放出绿苗,幼小而顽强的生命,让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一种莫名的感动在他心中滋养。此后,他每天都拿尺子去测量、记录生长情况,随着一批批果蔬成熟,看着自己手中栽培出新鲜可口的食物,他感到很骄傲。
慢慢地,李忠迷上了种植,他锄地和抖土的动作也变得娴熟,皮肤也由白转黑。在他眼里,每一株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都要悉心照料。冬季要防寒防冻,要盖上塑料薄膜,夏季高温炎热,要及时去浇水,雨后还得松松土保障根系的养分……他的动作越发利索,眼神也越来越清澈。
在农业园,每天看着植物成长,李忠觉得非常踏实,对农业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去年监狱开展光盘行动时,作为监狱里的农业劳动者,李忠用自己的实践感受向其他罪犯讲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在宣讲时,李忠说:“我的偶像不再是文艺和体育明星,而是袁隆平院士。他不断在水稻杂交技术上突破在突破,造福了我们,让我们不再面临饥荒。我会在农业上不断钻研,争取也成为一名专家。”这番话放在几年前,或许会招来其他罪犯的嘲笑,但此时,却让了解他的罪犯发自内心地认可,因为李忠这几年的改变,也让大家看到了踏实和执着。警官张力也鼓励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今年,李忠的刑期将满,但他却有些茫然:出狱后如何靠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李忠在与民警谈话中提到,“虽然学会了种地,也爱上了种地,但家在城市,能有个巴掌大的地种上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而想要把他所学习过的物种都种上,可能更是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或许连李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曾经不惜犯罪也想要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现如今却只希望喝着一杯凉白开,禾下乘凉,听蝉入梦。令他更意外的是,2021年1月19日,青浦监狱“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落地,为他照亮了“出路”。
在“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中,监狱通过指导服刑罪犯正确认知自己的特长与短板,并提供相对应的技能培训,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使得服刑罪犯刑释后能够从事相关职业或以相关职业过渡。
在监狱的牵线搭桥下,李忠与上海绿升果蔬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预就业合同,出狱后便可以去做他想做的“农民”,禾下乘凉不再只是梦想。
在合同签订的那一刻,李忠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他说:“对我而言,这是实现梦想的起点。”
上观号作者:上海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