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无价!为何不揭开真相?
头号玩家:拾荒人
现隐居浙江杭州沈家坞山庄,擅长于文物古玩收藏,与此相吻合,收集研究古董沉香和文物合香,作为其庞大拾荒文化的一个“副业”。远离繁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拾荒于自然和人文废墟拾得一大堆“破烂”,却件件如稀世珍宝,拾荒人以拾取被遗弃的中国几千年文化之荒而乐此不彼。
玩物展示
本器物由拾荒人收藏
器物信息
1983年的广州象岗山,考古出土了中西汉时期最大的金印“文帝行玺”——一枚把手为龙形状的龙钮玺印,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以龙形为钮的玺印,其主人是赵眜,南越国第二任君主。
最近拾荒人晒出了他收藏的一枚王侯印,同为汉代龙钮。
小编很好奇,询问印为何者?
拾荒人答曰:保密。后告知:重大历史人物,不敢面世。
听得小编吓出一身冷汗,便不再追问,只留下疑云:何时可以揭开真相?只有等待,世事莫不如此。
不过,问其该王侯印为何品质?拾荒人简言:玉,受土沁。
文化延伸
世所熟知的传国玉玺,就是以玉为材料做的,一说是蓝田玉,一说是和氏璧镌刻。无论如何,玺印就是一国之君的权力象征,世代传国,谁拥有它谁就是正统皇帝,只要守得住。
这枚王侯印虽有些神秘,但所指“土沁”倒算得上是“冷知识”,值得一番推究。
土沁,是古陶瓷鉴别的一大要素。玩古陶瓷人视土沁为宝,似乎宝贵的程度更甚于器物本身。
入土年久的玉器,往往因土壤酸碱度、密封性、温度、湿度、有机物腐烂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而引起质和色的变化,俗称“受沁”。
古玉的受沁,明清以来就受到许多的关注,清代陈性《玉纪》所载最能代表当时人的认识:
“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
二千年形如朽骨;
三千年烂为石灰;
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
陈性推究古玉受沁的原因,不外乎“地热上蒸”、“土气剥蚀”、“外物浸淫”等几种原因,认为繁杂的沁色(俗称“十三彩”)是由不同的外物沁入玉质所形成,如黄色为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玉有沁色,本是瑕疵,却赋予古玉历史的沧桑感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因而深受古玉收藏者的喜爱。
有人将古玉的不同沁色演绎为吉祥语——
“受一色沁者,名曰纯一不杂;
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
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称三元及第,又曰桃园结义;
受四色沁者,誉为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
受五色沁者,美称五星聚魁,又称五福临门;
更多色沁者,名曰群仙祝寿,又称万福攸同”。
如此,受沁的古玉,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符合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理念,而且在形而下的层面,也具有吉祥福寿的寓意,讨巧之余,也就更受追捧。
看来,真的是瑕疵无价!
玩家对白
更多玩吃、玩喝、玩穿、玩玩之物
小编推荐给你
更多精彩 请关注仓颉通文化
※图文均为原创
※转载需经同意,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