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演化方式,给当下的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后台回复【文章】查看我的文章精选
本文思考,来源于笔者参与混沌大学长沙线下课(2019.08)中,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的课程分享。
(一)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雅克·莫诺,通过酶和抗体的定向进化原理,开发出了新的催化剂和新的抗体药物,可用于生产燃料、治疗癌症等疾病。
他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进化论的一个奇特好笑的特点,是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进化论。”
而遗传学家史蒂夫·琼斯,则说到进化论的另一个特点,“进化论是一张政治沙发,谁的屁股坐在上面,他就变成什么形状。”
“物竞天泽,适者生存”,这句科学理论,在19世纪末,变成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口号。
或许达尔文都想不到,如今在英美还有一小半人认为进化论是歪理邪说,但在中国的接受度却如此之高。
从严复先生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通俗传播,一方面让当下中国成为世界上接受进化论观点最高程度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让许多国人对于进化论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周忠和院士总结国内对于进化论的常见误解:一方面是认为进化都是有方向性、进步性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另外一个方面,把适者生存理解为强者生存,认为唯有强者拥有一切,不惜为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
(二)
由于对于《物种起源》存在诸多误解,当下我们更需要去多些全面的关注和了解。
达尔文的主要贡献,总结起来,有五点:
1.演化的存在:生物演化是事实
2.共同祖先:不同物种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成
3.渐进变化:物种间的差异是微小差异累积而成
4.群体内差异:群体内拥有遗传差异的个体
5.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演化的机制
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然选择+遗传学+古生物学,现代综合学派的诞生,让生物学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基因结构被验证之后,对人类自身的探索,进入全方位时代。
回溯达尔文的思考方式,许多人都知道其生物学家的身份,却大多不知其也是一名出色的地质学家,1859年被伦敦地质学会授予英国地质学界的最高奖励,可以说地质学给予达尔文诸多启发。
从了解世界如何演变的,再到破解生物演变的规律,地质、化石的贡献功不可没,这见证着我们这个星球的过去。
当我们了解生物的演变,人类的过去,最大的私心,还是对未来进行预判,但预测未来即使并非完全无望,也非常的困难。
生命与人类的历史与基因,决定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摆脱动物的羁绊,也不能摆脱进化规律的束缚,但对于生命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一点点把不确定性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在当下,人们已经与这个星球、乃至宇宙不可分离,作为自然界最为特别的生物物种,已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文化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永远也不会彻底脱离人类动物天性(遗传之绳)的约束。
(三)
物理学带来的机械世界观,通过考察归纳总结形成方法论;而生物学带来的则是演绎法的思维逻辑,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观。
当年胡洪梓因为信奉“适者生存”,改名为胡适,但达尔文《物种起源》在第五版中,才借用适者生存这一表述,可把“Survival of the Fittest“片面地解释为适者生存,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一个败笔。
另外相对而言,演化比进化一词更为贴切,提到“进化”二字就好像升级,变得更厉害一般,其实变异必定是随机的,没有任何目的,最终被自然所选择,一部分变异者能够留存下来。
通过自然选择,留存下来的生物,其实与强大与否并无关系。
比如孔雀的长尾,并不利于生存,但却由于漂亮可以更好的吸引异性,进行繁衍。
另一类生物,则是由于共生、寄生等不同的协作关系,开辟出了新的生态位(不同食性、空间等),其本身压根谈不上强大与否,核心在于适应。
但生物界里没有完美的适应,人类也不例外。
人类的颈椎和腰椎疾病正是由于直立行走带来的副作用;而人类的脑量则带来了孕妇的难产问题,要知道直立行走、大脑思考是人类能够不断演化脱颖而出的关键点。
并且适应都是相对的,今天适应,明天或许就不适应,因此如今的大企业不断高呼拥抱变化,但依然会被原有的价值网绑架,在转型期极难过度,正是由于曾经的工作方式,突然变得不适了。
了解生物的演化,了解大自然的协同,对于当下我们有诸多启示,毕竟我们本身就是其中一员。
(8月19日 晚 阿那亚)
第906篇原创文章
当你读完本文的时候,你还可以
1.传播出去,分享给身边的人
2.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