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让马云刷三遍,这电影真有这么好看?

  《绿皮书》导演:彼得·法雷里编剧:尼克·瓦莱隆加 / 布莱恩·海耶斯·库瑞 / 彼得·法雷里主演:维果·莫特森 / 马赫沙拉·阿里 / 琳达·卡德里尼 / 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 / 迪米特·D·马里诺夫爆米花指数:3.5一句话感受:两个好演员,拯救一出戏一路向南,一次收获友谊的暖心之旅——评《绿皮书》文 / @小Tea   《绿皮书》是一部相对好看的电影。 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它的片名是“绿皮车”。这场误会源于我对海报上那辆色彩鲜明的薄荷色轿车的深刻印象,也可以归咎为“车”与“书”字的形似,但说到底还是因为我对“绿皮书”的无知。

  电影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1962年,当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退出美国的历史舞台,尤其是南方各地的种族歧视问题仍尤其严重,黑人在当时不只是被歧视,甚至生命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位意大利籍的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拉着他的“老板”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开始了前往南方的巡回演出之旅。在旅途开始之前,托尼拿到了经纪公司给他的一本《绿皮书》,这本书正是本片名字的由来。作为种族隔离时代的产物《绿皮书》是真实存在的,全称叫做《黑人驾驶者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出行的必备指南,因为上面标记了各州允许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所有宾馆和餐厅,以及各种公共设施。没有这本书的指导,有的黑人可能会露宿街头甚至被警察逮捕。

    《绿皮书》的情节并不新颖,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在你的预料之中。在一路向南的旅途中,托尼和雪利从分歧对立到相互理解,再到成为朋友,甚至片中一些情节的设计,看上去都是那样严丝合缝、四平八稳。 旅途开始时,雪利作为钢琴家只用施坦威牌钢琴弹古典音乐,却不知黑人流行歌手,片尾他在一家黑人餐馆里用一架简陋的立式钢琴弹起了Jazz,“体验了一次真正的演奏的乐趣”。

    旅途中受过良好教育的雪利与一直混迹于市井言行粗鲁的托尼有着种种分歧:开车时是否要保持安静,捡起路边摊掉落的“幸运石”该不该付钱,要不要直接用手吃炸鸡……这些小细节你都能在后面的剧情中找到呼应,甚至在巡演途中遇到一些“坏警察”之后,最终在回乡的路上又出现了一位“好警察”……这种精致的平衡,过于刻意,刻意到让人觉得电影缺少惊喜。  而让这部平淡的电影,变得相对好看的,正是两位大咖的精彩演绎!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特森携手奉献了年度最佳对手戏,要不是他们真诚自然的表演,我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剧情上的硬伤而跳戏。比如,托尼怎么就从一个连黑人用过的水杯都要直接扔掉的种族主义者,变成了黑人的朋友,转变的契机在哪里?难道金钱就能轻易改变一个人的种族观念?还好,他们的表演让我暂时忘掉了心中的疑问,投入到电影中,并被他们之间越来越深的羁绊打动。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雨中雪利对托尼的那段自白:“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虽然穿着考究的服饰,出入于上流社会,有着令人艳羡的身份,但是雪利仍然是孤独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之前的种种高傲、吹毛求疵的态度,不过是他脆弱的伪装,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他和托尼才成了真正的朋友。

    在很多宣传中,都说这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而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电影。因为它真正打动我的点在于这里,而并非对种族歧视的思考。虽然电影表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一些种族歧视现象,但是因为雪利特殊的身份,让电影更像是对个人经历的展现,而不是对整个社会群体的反思,这两人的友谊确实可以被传为佳话,但是这不过是极为特殊的个例。相比之下,《黑色党徒》的结尾那段2017年弗吉尼亚州暴力冲突事件的新闻片更加来得震撼,它提醒世人,虽然电影讲述是过去的故事,但是当下种族问题仍然严峻。  《绿皮书》的大团圆式结局太美好了,美好得不真实,也许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

  责任编辑:津云·大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