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要点
一、《史记》的相关知识
《史记》,原称为《太史公书》,至唐称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该书以人物立传,帝王为本纪,重臣为世家,其他为列传。又加上书和表两类,共五种形式。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后来历代正史,都是以《史记》为典范。《史记》具有很强了历史性和文学性,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相关知识
司马迁,字子长,汉武帝时期人。其父为司马谈,是太史公。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成为太史公。司马迁年少时便四处游历,考察山河,采访故旧,为撰写《史记》打下基础。因在朝廷上为李陵陈情,惹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忍辱完成了此书。
三、鸿门宴之前
《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但依旧使用“本纪”,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重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地都出现起义。项羽是秦末起义领袖,他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刘邦趁势占领咸阳。刘邦占领咸阳后,和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四、鸿门宴主要情节
1.无伤告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范增献计: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3.项伯夜访: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4.张良献计: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5.刘项约婚: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项伯游说: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7.刘邦谢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8.项王留饮: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9.范增举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0.项庄舞剑: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11.项伯翼蔽: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2.樊哙闯营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13.樊哙闯帐: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4.樊哙力斥: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15.沛公逃席: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6.诛杀无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五、人物形象分析
1、项羽:
(1)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3)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4)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5)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项羽胸无城府,听得曹无伤之言便大怒,听得刘邦解释,便直接说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妇人之仁,有大好的机会除掉刘邦,却碍于旧情,不忍心下手;项羽同情勇士,他见到樊哙,再三称之为壮士,有怜爱之意。
2、刘邦
(1)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3)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5)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刘邦随机应变,对前来告密的项伯,放低姿态,极力讨好争取;刘邦善于言辞,将自己进入关中想要称王解释成“不自意”;刘邦犹豫,不知是不是要告辞,说明他也念及旧情;刘邦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以绝后患。
3、范增:
(1)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战略眼光独到,忠心耿耿帮助项羽,同时也表现出心狠手辣的一方面,想要直接刺杀刘邦。最后听说刘邦逃走,气急败坏,也是他思维长远的表现。
4、张良:
(1)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张良对待刘邦非常忠心,分析问题十分深刻,这是他作为一个谋士过人之处;他对待朋友有情有义,让项伯为他前来告密;最后独自留下来辞谢献礼,也是冒着生命风险,显示出他的勇气和魄力。
5、樊哙
(1)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3)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樊哙是一个勇士,冲入军帐有万夫不当的勇力,但是一番言辞,有可见此人思维清晰,并不是一个莽汉。最后劝说刘邦逃走,是从大处考虑,有思想深度。
6、项伯
(1)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3)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伯在大战之前敌我不分,去告密,还轻信刘邦的粉饰之辞,帮助刘邦从中斡旋,在项庄刺杀沛公的时候去保护沛公,可见此人没有战略眼光,不会从大局着眼考虑问题。
7、曹无伤
(1)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8、项庄
(1)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曹无伤、项庄非重要人物,形象分析略。
六、人物形象是怎么塑造的
(一)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进行刻画
如刘邦在听说项羽即将进攻时候,先是“大惊”,“为之奈何”显示出他不知所措,在解释原因是,用“鲰生说我”显示出十分懊恼,继而听了张良的分析,认为自己敌不过项羽,便“默然”,又用“为之奈何”,似乎在乞求张良帮忙出主意。在认识项伯后,刘邦将自己的不安隐藏起来,十分客气地招待项伯,还约为儿女亲家,将自己“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目的粉饰成“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取得了项伯的谅解。从刘邦的神态变化和语言,我们发现他虽然智谋不足,但善于用人,能够听取谋士的建议,并且随机应变。
(二)通过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如在对樊哙的描写上,先是“与之同命”表现出他听说沛公危急,要和项庄拼命,十分忠心。当项羽的卫士不让他进入时,他“侧其盾以撞”,居然一下子就把卫士撞翻在地,可见其膂力之大,情势之急。继而“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虽然是夸张的手法,但特别能表现出他的勇力过人。当项羽给他“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这是第三次写到盾),“拔剑切而啖之”,是泰然自若的样子。樊哙不仅是个武夫,他的言辞和智谋也是十分突出的,但是如果没有勇力过人这一层,没有突出表现他的孔武有力,那么这个人的表现力十分就会逊色八分了。
(三)通过人物对比来表现
(1)刘邦与项羽
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两人都优柔寡断,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想要除掉刘邦,但是项羽一味的进行喝酒,对范增的眼色不闻不问。刘邦借着上厕所溜出来之后,还想着:“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但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是,刘邦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当张良给他出谋划策的时候,他听取意见,当樊哙劝他不要告辞的时候,他也听取意见,而且能在他们的意见上更进一层,做得更好。相比项羽就不能听取范增的意见,没有下狠心在鸿门宴上击杀刘邦,错失机会。
(2)范增和张良
范增和张良都属于谋臣,对他们自己的主公都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的。张良不仅为刘邦出主意,还在宴会情势危急的情况下找樊哙帮忙,最后自己留下来告辞谢罪。如果项羽气急败坏,可能对张良不利,张良身临险境,却泰然自若。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也是十分尽力。一开始就让项羽“急击勿失”,在鸿门宴上安排“项庄舞剑”,可以说,鸿门宴是范增和张良的对决了。但是范增年长,项羽尊其为“亚父”,范增也有自恃年长的一面,他会当面(尤其是当张良的面)斥责项羽,说出“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样的谶语。这也可能就是项羽没有对范增言听计从的原因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