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成人(一)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不是让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成为一个人。这是在强调“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人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成为“本来的人”。这就是按人性来发展出来的人,是真人,是全人。马斯洛提出全人心理学时,西方心理学出现的这种思潮才与中国文化的内核相遇。后现代心理学家纷纷倾向于整体性思考,将人看为一个整全的个人,强调个体的系统性,以人格的整合、完整感为治疗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这种倾向于存在思潮的心理学非常容易被中国文化所接纳和融通。我们在探索本土心理学时,依据中国文化三元素,即:关系取向、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提出基于全人理念的关系心理学,其核心理论是“成为全人”。下面介绍成为全人的“七步台阶”。

  第一阶:负责任的选择

  马斯洛提出“成为自己”的伟大口号、罗杰斯则说了“自我实现”。为什么需要这里用了“成为”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生命的完整性已经“破碎”。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生命发展的定律,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罗杰斯说:生命是一条经验的河流。他认为所谓自我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如果这些生命体验人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人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人们是主动参与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人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因此,“成为自己”在我看来是在追求系统性动态平衡,这种状态我称之为“全人”。是否能达到全人,要看人们自己是否在做自己选择,这一点极为关键。如果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人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是不曾活过。选择是生命最为重要的事情,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剥夺了他人的选择权利,压抑了他人的成长,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一个哲学家说过“生命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常见的说法是,“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对此,关系哲学家马丁?布伯指出: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个故事。

  在去往希腊的路上,有一个恶霸叫普洛克· 路斯特斯,他开设了一个黑店,拦截过路行人。他特意设置一张铁床,每抓到一个旅客,就强迫他躺在这张铁床上。身矮者强拉长其躯体使与床齐,身高者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来的腿脚截短。由于他这种特殊的残暴方式,人称之为“铁床匪”。后来,希腊著名英雄忒修斯在前往雅典寻父途中,遇上了“铁床匪”,击败了这个拦路大盗。忒修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强令身体魁梧的普洛克路斯特斯躺在这张床上,一刀砍掉了“铁床匪”伸出床外的下半肢,为民除了此害。

  现实的生活里,这张铁床是否还在?我们的社会、家庭、个人的生活里,常常也浮现它的影子。只要你不去关注人的生命,而一味的使用即定的标准去强迫他人,你就正在使用这张铁床。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教育和管理,对人性的选择与存在全然不顾,一味追求自己的目标。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正在这条路上乐此不彼,躲在道德的至高点,挥着批评的手指,减少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仿佛在说,你不能失败,那是我不能接受的。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成为自己”的机会。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请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的续集!不是我们认为的成功就是孩子真正的成功,每一个人都有决定如何活着的权利,那怕他只是很小的孩子,他都有权决定当前他的选择。父母能做的,只是给他提供参考意见和足够的资讯。不可以掺加自己的私心,更无理由强迫孩子做什么。也许有人说,孩子还小,没有成年人的目光。请记得,孩子做的决定和选择,也仅是当前他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日后成长的事项。生命是由每一个当前组成的,自由选择的能力也是不断在增强的。环境在变化,孩子也在变化。成年人跳跃式的强迫孩子面对成年人的世界,更是无道理可言。这不是剥夺就是侵扰了他人的生命。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后来,杰克逊成为恋童癖。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机会。不幸在重演。一个被剥夺自由的人,也无法给予他人选择的权力。

  然而,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但是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了,可能会受到伤害,请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所有的选择都带有责任的,正是许多人惧怕这一点,才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由此,他们阻断了自己成为“全人”的道路。

  第二阶:顺应内在渴望

  我们很容易遭遇的第一个挫折多数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因为他们常常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因此,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这一看法。生命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生命胚胎,这个生命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内在动力。启动这个内在动力的主动权在于孩子,通过自己选择、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动力仓库。

  成年人因为不在意人性,不愿去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行为。更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内在动力。比如,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生命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但是,源自生命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一个缺乏母性敏感的人,对婴儿的回应就会减少,错失回应孩子内在渴望的良机,而孩子的内在生命胚胎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激活的。没有给予情感上抚养,给予心灵上的陪伴,却要求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完整人的功能,这正是许多人的非分之想。因此有一位青少年在长大后对父母说了这句话:小时候你们剪了我的趐膀,长大了你们却让我飞……!

  成年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生命胚胎的需求呢?其实是日常生活的态度决定的。例如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生命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张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我们需要的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做孩子的观众和粉丝,甚至是学生。听孩子清彻见底的心灵发出的声音,从他们的智慧中受教。我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做父亲时缺乏这类经验,到第二孩子时,我就常常拜她为师。日常生活请教,听她讲重要的话。于是,我发现了很多智慧,很多比成年人世界更有哲理的语言,令人感动和受益。记得女儿3岁多时,妈妈出差,她哭着说:爸爸陪着我也没有用,离开妈妈我就不是一个“人”了,我不能离开妈妈……这是多么惊人的言论呀,于是我写了:“生命即关系,其他皆枝节”的心得体会,比看许多心理学家的书籍更靠近生命核心,更能体悟到生命的真谛。12岁时,她说:“我是为了成为我心中的冠军才出生的……”仰视生命胚胎,让我们产生多少的敬意,获得了多少的真相。我视女儿为师,不是她的成功,而是有机会参与一个生命成长变化过程,可以陪伴她一同去体验这个世界。孩子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也带来了精彩无比的感觉。让她赢,我们就赢得了世界,让孩子输,我们就输掉了一切。因此,先不要急着去评价,还没有到判断的时候。

  第三阶 安全的关系

  长大成人需要安全的关系,这也是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终其一生寻找的目标。为什么安全的关系如此重要?因为生命早期的关系经验决定着生命发展的轨道,决定了内在世界的状态。内在状态即是人格状态,而这个状态是关系模式决定的。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生命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所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全人关系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在关系的经验,形成不同心理结构模式,缺失的经验会影响我们与其他人、与自己、与环境、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及相处方式。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简单形象的说,就是每一个人都会模仿父母的样子,内化父母的角色,形成“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6岁前基本建立。“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我们常在这两个角色里跳动、转换。因此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在亲子互动中,自由对孩子长大成人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生命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当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例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婴儿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他需要的是完成这个步骤,获得这个体验。所以,给予孩子他想要的爱,给予空间和自由,才能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互动,建立安全的关系模式,这无比重要。

  如何衡量关系模式是否安全?其实就是看是否有自由和爱。自由是发展的空间,而爱则是生命的营养。因此,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要得到一张完整的大饼?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原来他是因为生命胚胎的召唤,才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这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父母给予自由和爱,孩子的发展才会内心和谐,拥有爱的流动能力。这两个角色的平衡性非常重要。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个角色本应是平衡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但现实中,其中一个角色过分强大,而另一个角色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关系模式的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同样也会产生关系模式的失衡。

  强大的一方会无形中利用弱小的一方,而弱小的一方会成为强大一方的工具。比如溺爱孩子的父母,给孩子的感觉是为了孩子而存在,那么内在关系中,孩子的“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单而言,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也很艰难,因为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艰难的。反之,也一样。

  爱,是父母或成年人用得最多的字眼。但真正的爱是什么呢?如此看来,会爱的父亲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内在的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而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听起来,这很难做到。其实是我们没有离开自己的观点,不愿成长,更不愿为成长付出代价。我教心理学十几年,见到最多是学员更关注技术,喜欢操作性的学习,而不肯在人性的认识上下功夫,更不愿将成长作为目标。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新问题。因此,有的学员学习过后,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更多困惑了。回头来又抱怨心理学如何不好用,又去寻找其他的替代品去了。换了多少家机构,拜了多少位老师,试了多少种技术,投了多少次流派……其实,道路只有一条,也最为重要--让自己长大成人!

  也有人讲,关系模式不平衡,不是正好在现实关系中互补吗?世间关系不都是互动吗?我们不否认有这种现象,但这种互补性关系常常隐藏着更大的问题。因为所谓关系互补性,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这就像一位有衣服需要挂起来,另一位正好有勾子等待,看起来是如此的和谐。但另外一方却是充满各种的不适应,无法容忍,如同两只刺猬无法抱团取暖。在某种意义上,所谓互动的爱情,虽被人们称赞,却是一种病状。真正爱的关系,是独立而成熟的,就像两棵树,相连却不纠缠,相陪却不压迫。相爱双方有爱流动,彼此分享而不过于干涉。而不成熟的爱,则认为需要而去爱;相反,成熟的爱则是因为爱才需要。

  安全的关系如此重要,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安全模式的关系呢?关系模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一些父母,既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又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们本来是优秀的好父亲和好母亲。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局限,或一些错误的观念,当孩子幼小时,他们不断与孩子分分合合,最终令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极不稳定的关系模式,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一位男士,他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知己朋友,又没有恋人,而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爱他又从不过分干涉他的自由。后来,在心理医生面前,他说他脑子里经常有一个画面:他从一辆轿车中奔入另一辆轿车。这个画面一出现,他会忍不住地忧伤。经过自由联想,答案映现了出来。原来,他的父母事业都非常成功,并且他的亲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后,父母谁都不能天天守护他,又不愿意请保姆照料他,于是想了这样的一个办法:谁有时间,谁就照顾他,当没有时间时,就把他转给另一个亲人。因为他们家族普遍有钱,大家都有轿车,所以他小时候经常被亲人从一辆轿车里转到另一辆轿车里。亲人们对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无法承受不断地分分合合的,因为每一次分分合合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因为这些分分合合,他小时候其实不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刚建立没多久就又断裂了,这对一个3岁前的孩子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伤痛。

  十几年前,我呼吁社会重视“打工”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断言打工会毁了三代人。目前来到心理咨询室的青少年,正是当年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生存状态已经令人触目惊心。那些生下孩子后,匆匆离去的年轻父母,如今已无力为当时的“忙碌”买单了。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需要四个因素。

  第一,要有爱。没有爱,一个孩子可能根本就无法长大,他甚至都不会产生活下去的愿望。一些残酷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皮肤的接触,婴儿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会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没有自由,一个孩子就会成为抚养者的意志的延伸,他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关系要平衡。我们常喊“一切都为了孩子”这样的口号,其实这样的口号是极其糟糕的。假若我们真这么做,那么所有的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将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都将丧失爱的能力。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第四,关系要稳定。一个不稳定的关系会给一个孩子造成极大伤害。这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一个孩子就会受伤,他就难以在内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来,他的人格就会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灵成长就会出现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