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站影评/《花甲大人转男孩》:乡土幽默与「乡土喜剧」的混血
文/berton
挟着《花甲男孩转大人》叫好叫座的收视与点击率,《花甲大人转男孩》循着当年《犀利人妻》的模式,除了同样攻春节贺岁档期,也把偶像剧调性转成乡土喜剧,《花甲》把原本的大家族乡土题材微妙地嫁接到过去由猪哥亮领军奠定的乡土喜剧架构套路,表面上题材雷同,实则本质有其差异。最后混血的结果,有着贺岁片的热闹,却失去了《花甲》原本质朴感人的几分况味。加上不知是否因为制作时程较急迫,剧本和执行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整体而言勉强算是延续了花甲人物们的特色、给了角色们结局的交代,却失去了几分神采,人物和故事显得杂沓零乱,较为可惜。
《花甲男孩》小说用了非常独特的语言与声音去写乡土题材,以一种略带疏离、看尽沧桑的视角,及外冷内热的笔法写出了对乡土的热爱与理解,成为解严后重新观照本土文化的「新乡土小说」中极其出色的作品。电视剧将小说中作者热爱的人物们交织成一个大家族,延续了对亲情与爱情的复杂情结讨论,成长、谅解与死亡的主旋律。同时也以拍摄手法来对原著作了致敬:以全新的手法与视角,重新讲述乡土题材的故事,从第二集引起讨论的一镜到底手法和卢广仲这个特别的选角,都看得出电视剧从拍摄到角色上的经营诚意,既突破了一般乡土剧脱离现实的斗争戏码,也在影像和剧本质感上与一般的长寿剧拉开了距离。
但不晓得是否定位为贺岁片的缘故,《花甲》电影版虽然仍维持住大部分电视剧角色设定和人物关系,在笑点的手法和情绪的铺陈上,却明显像先前建立起来较狭义的「乡土喜剧」靠拢,除了较为刻意及零碎外,有些段落甚至为达笑点有点不择手段,让角色做出较为夸张的行径,还时不时有各种过去卖座片桥段的影子,脱离了电视剧营造出来的自然幽默路线。
长达两小时的篇幅,却为了要让《花甲》所有的角色出场(甚至多出部分角色),变得每条故事线都有些零碎。而占最重要主线的花甲穿越记及卢广仲的演出,也没能在有限的时间把穿越后经历考验、获得成长、面对现在的转折完整地铺陈出来,也许对忠实粉丝来说仍然显得可歌可泣,但对其他观众来说,恐怕就难以骚到痒处。
在角色和演出的部分,独撑大局的卢广仲在大银幕上的演出显得力有未逮,龙劭华、蔡振南、柯叔元、林美秀深厚的演技功力则都未能在电影剧本上有所发挥,只有金士杰饰演的阿玮爸成为电影版的最大亮点,无奈戏分不多,难以回天。绝大部分时候电影仍充斥着片段的笑点与夸张的演出,失了花甲原本较沉、真心感人的部分。在过年期间去体验一个热闹的合家欢乐,也许不会太失望;但如果想要对花甲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可能较难在电影版看出角色的魅力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也许电视版是更不错的选择。
延伸阅读:
专访/《花甲大人转男孩》导演瞿友宁X编剧杨富闵:从原著启程到大银幕,郑花甲一家人是怎么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