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的世界,一步之遥的自己
开篇没几分钟,我就开始万分感谢这是部3D的电影了,花国选举的舞蹈,那白花花的大腿,性感的美女,带劲的舞蹈,让你浮想联翩的镜头,让我欲罢不能起来,十几分钟之内我有无数次冲动想吹个响哨,跟着大跳起来,再大喊一声sexy。那些美女用舞姿,眼神,身材赤裸裸的勾引着我,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干嘛那么性感呢?嘿嘿,那段舞蹈声音处理的也超级棒,仔细听,踢踏声,响指声,叫声,音乐声,十分有层次感,很干脆,很流畅,很享受。
缤纷多变的镜头元素,罔顾常理的情节编排,密集有趣的台词旁白,让人非常值得思考和玩味的细节,我说不上来这是个好电影,只能说这是个我喜欢的电影,懂或者不懂,我也说不出来,有些东西不是非黑即白,我起码看到我的一些东西在里面,无论是记忆,还是态度,还是理想。我看完后,还对别人说,姜文真懂我。男生都有柔情(注意不是滥情),只不过这些柔情很容易被理解成霸道,姜文在柔情倾诉,却被这世道霸道着,最后被子弹打死。
不得不提,姜文真的很喜欢他的太太。镜头里的周韵太纯美漂亮了,让我完全忘记舒淇的招牌性感,姜文对他太太的爱让镜头全拍下来了,展现出来那种美感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素净柔和,独立个性,干净,魅力,又充满力量。电影里,周韵是姜文的真爱。故事还没怎么演光是放他们回忆的那一段我就这么觉得了。电影用了如此魔幻如此色彩明丽的镜头来描绘他们俩相处的瞬间,又是玩笑又是打闹的,而且还有遗憾。姜文非常遗憾当初伤了腿,没和周韵一块儿走。多少年过去了,他还能记得送别时周韵的脸。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姜文要用六吨玉米磨成碎碎的颗粒铺在火车上,形成沙滩。原来那是爱情的颜色,那是记忆的美好。男人嘛,恋爱啊遗憾啊在他们心里都会镀上金。周韵在送别姜文火车的时候,那些镜头太让人喜欢了,难以言状,深深的情意在里面,深深的伤感又在里面。再提舒淇,舒淇的演技完全超过了她的性感,“要不你掐死我,要不你娶我”这种以命逼婚的爱情让人感动,又一句“打死你我干嘛还活啊”这种以死相陪的爱情让人疯狂。姜文不是不爱舒淇,而是他觉得自己是个花花公子,娶了她会耽误她一辈子,可就是他这种想法,虽说不是他杀了舒淇,却是间接害死了舒淇,以至于最后姜文顶着子弹喊道,“当一个女人喜欢上你时,一定要答应她,要不然就会赔上两条人命。”说这话时,姜文离死也不远了。想想这句话,其实也没啥,可是里面有多少姜文的后悔啊,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当周韵摘下来姜文的面具时,那是热泪盈眶的眼睛啊。一步之遥,却似近实远。姜文后悔当时没有答应舒淇的求婚。这样的后悔保全了周韵,却害死了姜文。
什么不是一步之遥?繁荣与崩溃,艺术与沉沦,良知与欺诈,个性与外行,我之所以喜欢姜文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创作态度,是在出作品而不是造作品,但我很想问姜文,你还可以坚持多长时间,坚持与妥协也就是一步之遥而已!什么不是一步之遥?舒淇生前是花国总统,死后就是妓女。姜文在舒淇死后立刻逃跑,来不及悲伤一下,却在她在被别人侮辱时,站了出来说了句让我差点哭的话:她是体面人,你们不可以侮辱她。葛优从猴子变成了人,又从人变成名人(法租界的老大)。周韵深爱着姜文,就是爱着姜文,从上海的大小姐沦为了帮着杀人犯逃亡的人,她有一句话,“我就是喜欢他,我就是看不得他受委屈”。那英的英文名是swan girl(天鹅姑娘),中文名却是被叫成搞笑的竖弯钩。文章口口声声说着自己是爱着一个女人,却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认为自己是个富二代,被甩后容不起这么丢脸,爱与虚假。电影里,王志文说,把一个男人的脸,跟一个婴儿剪辑在一起是慈祥;跟女人屁股剪辑在一起是流氓! 那电影里把舒淇的死和姜文的脸拼在一起,就说姜文就是杀人犯,这简直就是shit的逻辑,比blue shit还恶心的逻辑。这些都是一步之遥。什么不是一步之遥?两个眼珠子,天生一对,却一辈子谁也看不到谁,一步之遥而已。姜文之前还被人们推上神坛,被尊为才华和硬汉的男神,现在却是网上大骂,说着江郎才尽,也是一步之遥而已。人们想在第一时间就想把这部耗尽一堆人四年时间的心血看明白,不懂就骂,其实大家的喜怒哀乐也只有一步之遥。我们活在微妙的世界,内心的平衡很容易倾斜,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既是电影的第一句台词,又是这个电影的主题。一句莎士比亚的话,如果用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的话来说可能会稍微明白些:“面对命运,默默承受或者挺身反抗,哪个更高尚?”可就是在这容易失去信仰容易得到迷信的世界里,偏偏有人一直坚持着,顽强着,让人感动感慨着。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世道越不严肃,你就应该越严肃。我觉得电影主题很明显。没有看不懂看得懂之说。
之前在姜文已经被误会是杀人犯的时候,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极为男性的声音喊着,today is history, today we make history, toda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他用这些话提醒人们舒淇的美丽和对舒淇的爱与后悔。电影他最后又一次满不在乎、坦坦荡荡地站在众人眼前,站在枪口跟前,一边说,一边挨着子弹,一边说,一边挨着子弹,说自己的争与不争、种种体悟。死去的路上,心里只挂怀爱人的前路。最后的台词看起来十分平淡:“嘿嘿嘿,我发现死了跟活着也没啥不一样的,就是担心武六(周韵)活的怎么样了,你们帮我多打听打听。”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触很深,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生命,你们爱拿拿走,爱情,老子寸步不让”。他死前爱着周韵,死后还挂念着周韵。电影的结尾,很有深度,可以发现有很多很多的细节,有以恶作剧形式出现的,有以梦幻的方式出现的,有以我看不懂的方式出现的。我发现姜文有了些改变,明明是很强烈的感情,在说出来的时候淡之又淡,收之又收,好像一个害羞的小男孩,这也让整个电影的台词更值得玩味。to be or not to be,到底该怎么选,这两个极端里就没有世界了吗?姜文在舒淇面前就可以能说会道,在周韵面前就七上八下,紧张的要死,没有自信的要命,因为他怕周韵走舒淇的老路,怕他因为自己死掉,所以最后他宁可打昏周韵,自己挨着子弹,死亡了,却还是挂念着她。
找一个男人不是为了和他一起去死,而是和他好好的活着。这句台词我很喜欢啊,也奇怪了,为什么我喜欢的台词总是出自姜文之口呢?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还不算明白。(先说好啊,我可不是他的脑残粉,我心里还没有什么男神,有的话也是我老爸,女神也是我老妈。)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可不是为了应付生活,而是构造生活,用自己的心血酿一壶酒,有纯度,有强烈,有后劲。更不是为了一起死,糟蹋了生活。有人说爱情会很累,反正对我来讲,做一些自己没什么态度的事情,做一些没什么想法的事情确实很累,反之,我从来没有觉得累过,真没有啊,有些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很让我感动,自己被自己感动,这算自恋吗?我不知道,我只觉得我很少拍自拍,也很少装逼,在大家面前还算得上低调,我也觉得自己不过就是一普通人,将来还要做普通人,就是想把生活搞好而已而已。 “喜欢,不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吗?”有人说。周韵反驳说,“就这一分钟,也比你一辈子强!”当时镜头里的周韵太过漂亮啦。嘿嘿。面对爱情,理智不理智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青春需要纯度,需要剔除一切杂志,让青春尽可能地和青春发生联系,催化反应,让青春尽可能的享受青春该有的一切待遇,青春是一个国度,人人都是国王,青春之外的是另一个国度,人人只是臣民。关于青春的东西我本身有很多困惑,我之前一直不知道我还有没有青春,我在百度上查什么岁数算青春,却只查到青春期的年龄,便嘴硬的跟别人讲自己18岁。现在我仔细想想,不是流光容易把人抛,失去青春的是自己那颗被太多东西影响的心了。一定要年轻,青春不止一次,想几次就几次。就好像一个年迈的篮球运动员依然在场上和比自己小二十岁的人拼杀,评论者总是说他们老了老了,很显然,评头论足者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他们战斗。A dream by day, a dream by year, a dream by life. It is what it is.
还有一个关于男人的话题,我看完后好像也明白点啥了,之前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民尊称用枪自杀的海明威为时代的硬汉,更加不理解世界人民为什么尊称生活一团糟糕的马龙白兰度为男人中的男人,为什么被推上神坛的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得都是那么挣扎,那么痛苦。姜文这次扮演的马走日完全没有了之前电影里的硬汉形象,却还原了真正的男人,至少我是这样看的,to be or not to be ,他选择了他自己的热爱。哪里有真正的强硬的汉子啊,都是在挣扎,不过是他们有一种风度,一种情怀,一种气质,让我们迷倒。有时候觉得真正的男人像一块石头,不单单是他的坚硬,更多的是水火不侵。石头放在水里,就算被磨没了棱角,它里面也从来没湿过;石头放在火里,就算被烧成液体,一旦冷却,依然是个石头。那对于我这样的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文革那种时代变潮的90后小屁孩,有时候还没事强说愁,我们生活里的迷茫远远不是美国20世纪青年人的迷茫,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里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波折,这些其实很多都是挠痒痒而已,生活没那么难,反而很有意思,就是一副皮囊,让你往里面填入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硬挺挺的站起来,真心坚持着一些东西,还要有广阔的胸怀,勇敢的做自己。
姜文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了一把,有路过的革命同志问道看不懂咋办,姜文胳膊一挥,说到你丫再看一遍。哈哈,这当然是我在开玩笑,可是,现在的人们太过喜欢段子和心灵鸡汤,总之就是一些毫无根据却看起来很漂亮却一点都不实际生活的东西,又总爱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爱情很大很空洞的问题,却不明白什么是一种情怀,一种激情,一种生命力。我还一厢情愿的以为,才华是由激情引发的,激情是由生命力诞生的,生命力才是电影的灵魂。 我还经常唱反调,生活来源于艺术,却高于艺术。生活不需要像电影一样得有个说服很多观众的情节,生活里只要大家每个人乐在其中就好,都不需要一个让群众信服的生活。所以看电影,不管评论怎样,创作者的主观世界怎样,大家只要看到自己就好。我劝大家,看不懂是你味蕾还没有打开,再看一遍就好。我也很想在这说一下这次对于电影的恶评的事情。这次特别整齐,一刀切的开骂,在他之前的电影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太阳那部电影,虽然票房不好,很多人在豆瓣上却评论的十分好,这次无论在哪都是一片骂声。姜文也前所未有的,耐心的回应和解读,不过我觉得群威群胆不算牛,太多人跟风了,恶评带动了一大批人,观众也很盲目和极端,是真的烂还是你根据评论选电影,骂电影。姜文讲到,“我做了20年导演,《一步之遥》就是我最好的电影。哪怕它只卖了一块钱,哪怕16亿人不喜欢,我也不在意,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我不穿名牌,不发微博,不参加时尚聚会,我一个演员主演一个电影,就自恋了?一年一个也就算了,我四五年、七八年才弄一个电影,就自恋了?真正自恋的人是穿白裤子打高尔夫那种。教育我?我是这么容易被教育的吗?”就是这样,以傲慢回应傲慢,总是迎刃而上。大家再喜欢,他也不会拍让子弹飞2,他真的没有以市场为走向,其实姜文就是马走日,被世界误读着,希望他可以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看看别人怎么来描述姜文这个人,借此机会看个热闹。姜文的优点是聪明,缺点是太聪明啦。他的电影很超前,让人以为是在扯淡,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隐晦绝不是李商隐的方式,是马致远那样直接,只不过东西确实太多了,让人一时无法接受。我觉得观众始终都是没有错的,但骂一个耗尽心血的创作者就不应该了,这很让人难为情,不是说就一步之遥好,电影本身没什么好坏,就是喜欢不喜欢,如果不喜欢,不看就好,不要再讲其他的了,骂,太简单太粗暴了。我是一个没读过什么书,没经历过什么事情的小孩,我的看法很主观,也很不识抬举,顶着千万人的骂声把这篇发到了豆瓣上,看看就好,不看更好,看了忘了最好。
电影里面全是创作者的苦恼,这是个伤心的故事,我也是个伤心的人,因为我也有我的苦恼,时间慢慢给了我明亮的眼睛,让我找到了我心爱的菇凉,一个追风筝的菇凉,一个爱读书的菇凉,一个让我好爱好爱的菇凉,一个却对我没有感觉的菇凉。我很苦恼。。。。。。。苦恼又能怎样,宣泄又能怎样,我也明白了,我也冷静了,自从那句没感觉开始,我想,在不在一起又能怎样,我不过是希望她好点罢了。我真的希望她可以生活海阔天空,也许和她在一起真的是糟蹋她了,也许根本不需要我的出现,她更喜欢过着自己的单身生活吧。我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