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01

  无边妄念乱我心

  人的一生,妄念极多,很难消除。妄念丛生的人是痛苦的,他们时刻饱经欲望烈焰的煎熬。

  有时候,你读一点佛经、道经,看一点心理学书籍,读一点历史故事,读到某处,若有所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然而,当你真正遇到一点烦心事,那些心得感悟很快被你抛到脑后。

  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有时候,你也许看得很开,然而周边的人看不开;他们的焦躁,很容易影响到你的心境。

  这些烦恼难以去除,是因为种种妄想念头,一个接一个产生,永不断绝。难道,真的没有办法消除它们吗?

  02

  影子罔两堕红尘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

  人们在太阳底下,有时候会出现两个影子,庄子称这种现象为“罔两”。罔两,就是影子边缘淡薄的阴影。有一天,罔两对影子说,你真奇怪,一会儿坐一会儿站的,飘忽不定。影子回答,你以为这是我控制的吗?这只不过是我背后那个人,让我动的啊!

  换句话说,罔两背后是影子,影子背后是人类,人类呢?人类就是最终的大老板、能够决定一切吗?也许人类也不过是高纬度的投影而已。

  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通过影子与罔两的对话,我们可以联系到佛家所说:幻影、幻身的问题。

  一般人不了解:那些你生活中十分注重的东西,只不过是识内的幻身;那些时刻干扰你的、无穷无尽的妄念,只不过是心中的幻境。去除妄念,最好的方法未必是在清静的山林之中、古寺禅院之内打坐;也许在红尘之中打滚,感悟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修行。

  03

  治好眼病心自在

  唐末五代高僧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中说得极好:

  除病眼而重光自消,熄幻质而虚影当灭。

  人有了妄念,不过是一种“眼病”——眼界、觉悟的问题。有时候,人们往往把身体的错觉,当成真实。比如打坐静思时,经常因为执著身体的变化感受,而陷入魔障。

  南怀瑾先生曾经感叹道:看到红光,是身体有虚火、发炎的表现;看到黑气,是肝肾肠胃有问题等等。这些仅仅是五脏六腑的变化,让人产生的错觉罢了;然而修行之人,却以此为根据,认为自己得了道,所以产生种种神奇景象。身体出了毛病而不自知,眼睛产生错觉而沾沾自喜,不亦悲乎?

  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很简单。《宗镜录》认为:眼睛没了毛病,那么重光自然消失,就不会看到玄幻的场景了。只要感悟到一切都是心识的反映、万法唯识,就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消除妄想。

  04

  反求诸己乐随身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境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意思是:回转过来找自己,观自己的心。也就是回转来找准自己的境界,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做好该做的就行了;至于自己到底是什么境界里?境界都是幻相,不要管幻相。

  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儒家圣人孟子也说过:“反求诸己。”做自己、修自己,这就够了。不要急,慢慢来,到了一定功夫火候,自然佛眼就明了,业境就空了,法身就现了,尘迹就绝了。

  再换句话说:境界不是求来的,是反求诸己修来的。你非要一心抓一个境界,定在某个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妄念。放下就好了。后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真是至理名言!

  05

  抱薪救火空劳辛

  反过来,如果仍然执著于这些虚幻的外相,后果严重吗?《宗镜录》认为,如果无法觉悟,那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意思是:费了很大功夫,修来修去,结果舍本逐末,啥也得不到。就像拿冷水浇冰块、抱薪救火一样,只能起到反作用。

  读懂千古奇书宗镜录,人生少一点迷茫多一份坚定  以上,我们通过庄子一则小故事,引出影子与罔两的故事;以此说明人生修行不能舍本逐本,必须提高认识,抓住根本;并以《宗镜录》中记录进行了解释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