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独立电影里那些冷门但风格自成一派的导演们
一.刁亦男:《白日焰火》、《夜车》
文学系出身,曾为中国先锋戏剧派代表人物.独立电影的黑马,风格冷峻沉抑,骨子里透着一股不动声色的张力
二.忻钰坤:《心迷宫》《再见,再也不见》
关注去年国产电影院线的大伙,应该对这位新生代导演不陌生.喜欢昆汀/里奇/科恩式犯罪片和多线型叙事结构的影迷别错过了,听说处女作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讲故事
三.张猛:《钢的琴》《耳朵大有福》
一个有情怀和秉持的东北男人,与库斯图里卡惊人的相似.擅长以热情、狂欢来反射现实的残酷,用荒诞和黑色幽默展现生活的颠簸.
四.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我十一》
很多人应该不陌生,第六代导演之一.主要展现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对青春、成长等题材有自己的感知,热衷于差异化手法,但这几年匠气越来越重,痕迹感明显.
五.刘杰:《马背上的法庭》《碧罗雪山》
替上面那位担任过两部片子的摄影,但难得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个能够把握不同题材的成熟导演,在深谙如何拿捏火候的同时,还保留下了那些近乎本能的真挚与纯粹,是个功力远远大于名气的导演
六.王竞《无形杀》《万箭穿心》
作为一个在纪录片上造诣很深的导演,王竞的视角始终立足于当下,关注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极少矫揉造作.节奏感娴熟,冷静克制的风格下有着极强的爆发力.
七.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在电影探索道路上跟早期的贾樟柯很像,都有乡愁、方言、群众演员等元素,但他的气质更为质朴,着眼于责任和反思的同时,不过分追求个人情怀和态度,充满自然和原始禅意.
八.娄烨《颐和园》《浮城谜事》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么多作品,为什么单单挑这两部不那么能代表他的呢?嗯哼,我想懂的人,应该会理解吧.
九.曹保平《光荣的愤怒》《狗十三》
当人们提起第五、第六代导演们的名字时,往往会习惯性的忽略这个地位不低,但始终游走在审查制度边缘的男人.其实作为“新学院派”的典型,除了控制力极强,调教演员能力一流等优势外,他还是个喜欢呈现极致状态、剖析复杂人性的理想主义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