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与被耍之间的《一步之遥》
姜文的这部《一步之遥》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可以说颠覆了人们对国产电影的世界观,让几乎所有观众们看后大乎不解,根本无法了解姜文到底想表达个什么。即使有少数自称看懂的人,也大都不过是列出几处自认为是隐喻政治的对白,称这就是所谓的姜文式的电影。
确实,姜文这个名字已经跟政治这个词紧密的联系起来。且不说真的看过姜文作品的影迷,但凡看过《让子弹飞》的,亦或没看过《让子弹飞》的人,都能啪啦啦讲出几个例子说姜文怎么怎么讽刺什么什么的,然后拍手叫好,说什么完全讲出了他的心声。 所以,人们都以为这一次,姜文会再次带来一部充满政治隐喻,讽刺,看着让人大快人心的《让子弹飞Ver.02》。
然而,看完整部电影,除了几处似是而非的隐喻之外,好像看不到什么辛辣的讽刺,露骨的批判。倒是整部电影充满了舞台剧的场景,让人分不清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春晚。 于是乎,抱着激动之心的观众们大失所望,大呼上当,网络媒体上一边倒的骂声接踵而来,几乎是把姜文推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那他这部《一步之遥》,到底是不是讲政治呢?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看法。可是,如果说下那么大功夫,花那么多价钱,搞么大个排场,就是为了那几个隐喻,耍两下嘴皮子,那未免也有点过于奢侈了。无论是不是有关政治,我们先撇开不谈,《一步之遥》会不会是其它的一些东西呢?
仔细一想,姜文本人在《一步之遥》里扮演的马走日,是一个开始风光无限,后来却成千夫所指的”杀人犯“。人们提到马走日都欲除之而后快。就像项飞田跟武七说的:“你枪毙的不是马走日,是民愤!”
诶,这个段落怎么好像有点熟悉?没错,这不就是姜文本人现在的处境吗?烂片,一无是处,浪费时间等字眼充斥着各大社交媒体,影评网站。这不就是民愤吗?
回想一下,马走日是怎么从一个上海滩炙手可热的人物变成一个”杀人犯“的呢?--鸦片。
姜文又是怎么从万众期待,变成众矢之的的呢? --《一步之遥》。
而《一步之遥》不就是一部“鸦片”似的电影中吗?华丽的歌舞,冗长的对白,破碎的剧情,且不说会不会让观众陶醉其中,至少能让观众麻木,甚至困倦。就像姜文对崔永元说的:“ 你都睡着了,就不可能对眼前的事物有好的评价。”
马走日演马走日,姜文演姜文。在马走日造反的时候,拍手叫好的观众,不正是想枪毙他的观众吗。王天王说:”枪毙马走日,是观众的呼声,你总不能让观众也闭嘴吧。”
叫好《让子弹飞》的是这些观众,谩骂《一步之遥》的还是这些观众。现实中的观众,不正是《一步之遥》里的观众吗?
或许在姜文内心里在想,玩了半辈子政治,玩腻了。玩玩观众吧。于是就有了《一步之遥》。
好人与坏人之间是一步之遥, 好片与烂片之间也是一步之遥,玩你跟不玩你之间还是一步之遥。就看作为观众的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步之遥的了。
而姜文最最高明的一处,就在于他实实的拍了一部不是烂片的--烂片。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说说《一步之遥》到底算不算烂片。评价一部电影,简单一点就无非主题,内容,演员,拍摄,制作手法。可能在这其中,除了演员名气和演技之外,其它的都很难称得上好。在这我不会去仔细剖析,毕竟观众的反应已经证明了一切。我自己看完《一步之遥》后,也是恨不得指着姜文的鼻子质问,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虽然说一部电影很难说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因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喜好。但如果大部分观众一致认为它不好,那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大家都不怎么喜欢的片子。既然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那称之为烂也不为过。
既然这样,为什么又说它不是烂片呢?按照之前的分析,马走日就是代表姜文他自己。马走日被枪毙,是因为他杀了完颜。可是他是被冤枉的,实际上他并没有杀人。而姜文被骂,是因为拍了一部烂片。马走日就是姜文,也就是说姜文也是被冤枉的,他实际上拍的不是烂片。
狡猾的姜文设下这个悖论,实着用了一了部烂片反倒证明了这不是一个烂片。或许姜文就是怎么的自大,自大到了任性的程度。而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假设他就是故意要拍一部所谓的烂片,故意让观众在那漫长的两个小时中备受折磨之后,在网络上对他破口大骂,口诛笔伐。 于是,骂他的观众就变成了《一步之遥》中不明真相,随波逐流的“愚民”。而他,则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背负冤屈,舍己救人的正派人物。
做客《东方眼》时,姜文说:“有些被大家熟知,或者就那么认识的事, 实际上到底是不是那样?”
“人们都认为马走日杀了人,那他实际上杀人了吗?你们那么多人认定我的是烂片,那实际上我的是不是烂片呢?”
或许这才是姜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内心独白。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60434d0102vn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