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喋血双雄这部电影?

  喋血双雄:美如诗的情与义

  —这个江湖不再适合我们,我们都太念旧。

  香港黑帮警匪片太多至于泛滥,每个人偏好不同,《喋血双雄》是我心中最爱。

  《英雄本色》之后,吴宇森和周润发的作品风格已然成型,真正让暴力美学这个标签定型并深入人心的是《喋血双雄》。影片中很多唯美的镜头甚至让人觉的这不是一部警匪片。白鸽,教堂,铺满落叶的小径,打不完的子弹,还有繁多却不让人觉的冗杂的慢镜头,这一切都让这一部电影深深的烙上了吴氏暴力美学的标签。个人觉的与《英雄本色》相比,《喋血双雄》少了一份豪迈和雄壮,却多了一分委婉和温存,恰好和片中所表达的兄弟朋友间的情义相辅相成,让剧情在快意恩仇中又不失含蓄。在一个下雨的周末,泡上一杯茶,准备好一支烟,悠然看来,确实惬意。

  周润发塑造的小马哥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掩盖了他很多其他优秀的角色,而此片中的杀手小庄我认为是不输小马哥的一个存在,发哥的外在形象无需多言了,与角色无与伦比的切合,尤其是眼神,对待爱人对待朋友温柔如水波澜不惊,而面对敌人时是那么的坚决不留情,与《教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爱家人,出门杀敌人。

  片子的主题,便是发哥与李修贤饰演的警察之间的惺惺相惜的情义。他们两个是同一类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原则,相信自己的直觉,重情重义,但是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下独来独往,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种奢求。片中除了发哥与李修贤两位主角,还有发哥的经纪人四哥和李修贤的搭档曾爷两位配角,分别由朱江和曾江两位老戏骨饰演,他们俩让影片更有悲情色彩,并且让影片的主题得以升华,尤其是片中小庄与四个的一段对话:世道变了,这个江湖已经不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都太念旧。影片的最后,两位坚持着自己的道义的主角在教堂中与成奎安饰演的反派展开了一场生死战,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当发哥与李修贤在枪林弹雨中相视一笑时,我觉的我的观影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世道再变,情义不减。

  观后感:

  或许是片中台词的一语成譏,随着身边利益的相互碰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已经不是那么好维持的了,渐渐忘掉了最初的那些美好过往,念旧,偶尔谈之,也就付之一笑了。但是,总会有一些人或者一个人是跟你同一世界的,杀手小庄,警察李鹰,互相的矛盾体,却是那么的志同道合。

  找到自己世界中的人,做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做兄弟,有今生,也要有来世。发哥和修贤继《龙虎风云》后,再做兄弟联手,着实满足了我,可惜结局发哥都让人唏嘘不已,当然本片还有老吴那熟悉的教堂与白鸽,枪战情节也不落俗套,龙虎风云兄弟情想再续的童鞋不妨一看哈!

  华语商业电影罕见的大师级作品,吴宇森电影风格集大成者,也是迄今为止吴宇森最好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为《英雄本色》)。

  在国际影坛,有不少大师级的华语导演,比如张艺谋、王家卫、侯孝贤等等,他们均有不少传世之作,但大多以艺术片而闻名于世,真正以商业电影扬威国际影坛的,恐怕仅有吴宇森一人而已(李小龙、成龙等人更偏重于动作明星而不是导演)。

  而奠定吴宇森国际影坛地位的,正是这部《喋血双雄》。在《时代周刊》、《帝国杂志》等多个西方电影杂志的评选中,《喋血双雄》一直都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亚洲电影之一。

  对于吴宇森本人而言,《喋血双雄》是其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是吴宇森电影风格的集大成者,也是一部趋近于完美的理想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部哲学式的电影,表达了我心中的正义“。

  首先是风格。吴宇森电影最精彩也是最令影迷痴迷的地方,当然是他独树一帜的枪战处理风格,这一风格在《喋血双雄》结尾那场经典的教堂枪战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多机位的运镜方式,吴宇森非常喜欢用多台摄像机,从多个机位以不同的速度去捕捉同一个动作,然后通过剪辑来彰显动作的美感。

  

  浪漫唯美的慢镜头。众所周知,吴宇森非常喜欢使用慢镜,当某个动作被高速摄像机拍摄下来后,再以普通帧速播放,就赋予了动作浪漫优雅的气息。而且,当慢镜头和其他镜头组接在一起,镜头与镜头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张力。

  

  舞蹈化的动作设计。吴宇森从小就喜欢看歌舞片,对于舞蹈和音乐,他有着更加敏锐的感觉。在吴宇森电影里,影迷们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华丽的、舞蹈式的动作设计。

  

  动作、镜头和剪辑所形成的节奏感。吴宇森是(形体)动作大师、剪辑大师和节奏大师,在动作和节奏方面的独特天赋,是吴宇森征服世界的杀手锏。

  

  对暴力和血腥的极度渲染。和北野武、昆汀等人不一样,虽然吴宇森也在着力迎合观众暴力的一面,但同时更注重展现正义被邪恶所吞噬的撕裂感,以此来反衬正义和英雄的可贵。

  

  无处不在的象征性手法。每一个真正的导演,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在枪战里放鸽子,这并不是爱好,而是信仰。

  

  还有在枪战中加入情感因素(定格)。好莱坞的动作从来都是不带感情的、冷冰冰的,直到他们遇到了来自东方的、感性的吴宇森。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是吴宇森影响了好莱坞的动作风格。

  

  然而,对于吴宇森本人而言,技巧其实从来都不是首要的,吴宇森拍电影,除了凸显个性,更重要的是想向观众传达这样一种信念:为了心中的正义,为了友情、道义和尊严,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这也是吴宇森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在这一点上,吴宇森可以说是继承了并发扬了乃师张彻的传统。

  吴宇森的枪战片,其实是传统武侠片的变种,只不过是把张彻手中的刀剑,换成了吴宇森手中的枪。

  正义

  和老师张彻一样,吴宇森的电影,同样也是基情满满。

  友情

  在吴宇森的电影世界里,无论是黑道还是白道,他们都恪守着传统的江湖道义。然而在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理想的、传统的、守旧的人格,几乎是不存在。然而,在不存在的现实世界里缅怀这些珍贵的、失去的东西,这不正是电影的意义所在么?

  道义

  吴宇森电影另一个令人肾上腺素激增之处,在于他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拥有着强烈的尊严感。

  尊严

  年少时的吴宇森生活在暴力肆虐的恶劣环境中,在教会的救济下才得以维生,对此,吴宇森一直心怀感激。因此,除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西方教堂文化对吴宇森也影响甚深。就角色而言,也许小马哥的影响更大,但其实《喋血双雄》中的杀手小庄,才是吴宇森心目中最理想的主角形象——一个东方侠客和西方骑士的结合体,从中不难看出吴宇森深受这两种文化之影响。

  东方侠客和西方骑士的结合体

  除了风格和主题,《喋血双雄》同样也延续了吴宇森一贯的双雄对立的故事框架:两个截然相反却又极其相似的男主角,在不断对抗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却又恪守彼此的道义,并最终联手铲除了恶势力,实现了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和正义。《过客》、《豪侠》、《辣手神探》、《断箭》、《变脸》都遵循了这种模式(或者是这种模式的变种)。

  双雄并峙的模式

  同样的,还有吴宇森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父亲形象。这源于吴宇森年少时一直以来对父亲的崇拜之情。

  

  伤感而怀旧的台词。属于传统英雄们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了,江湖已经被更残暴的新兴一代所取代。本片中,吴宇森再一次复现了《英雄本色》中的经典场景。

  

  从制作层面上来讲,《喋血双雄》不仅是吴宇森最具风格化的作品,同样也是其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

  《喋血双雄》在选景、打光、摄影、调色下足了功夫,部分场景拍得极尽凄美。

  

  前文提到,小庄是吴宇森心目中最理想的主角形象,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除了在服装、造型、化妆、灯光等方面尽善尽美,吴宇森还采用了大量的MTV式的弧形运动拍摄方式,这种全新的包装方式,令《喋血双雄》的主角们看起来更加璀璨夺目。

  MTV式的弧形运动拍摄方式

  在表演层面,周润发、李修贤、叶倩文、成奎安、朱江、曾江等人都有着非常出色的发挥。尤其是李修贤,发哥的气场太强,很少有人能跟他演对手戏。但本片中两人有着非常出色的化学反应。

  

  这样的制作水准,这样的质感,《喋血双雄》所呈现出来的,再也不是好莱坞所轻视的B级片了,而是实实在在的A-级水准,这在以往的港片里洵属罕见。

  当然,《喋血双雄》也并非没有瑕疵:与《英雄本色》相比,过多的风格化处理令《喋血双雄》显得有些“高冷”,剧情略显薄弱,缺少了《英雄本色》那种酣畅淋漓的冲击力。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喋血双雄》的伟大: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但至少,《喋血双雄》是接近完美的。

  香港黑帮片总是四类角色循环,好警察与坏警察,讲道义的混混和不讲道义的人渣。这一部就是一个好警察和一个讲道义的杀手,联合对抗一个不讲道义的人渣。

  周润发又一次惨死,因为这一类电影的内核决定了,讲道义的混混永远是最孤独的,他既不能容于黑社会,又不能容于法律,警察大部队仍然只能最后出来洗地。

  吴宇森的黑帮英雄片,其实是一个虚构的江湖,一种虚幻的意识流风格。象征信仰的教堂或者寺庙,象征和平的白鸽是必备的元素,可一旦枪声响起,随即满屏飙血,火花四溅,那行云流水的枪战,正是吴宇森电影的一大特色。

  扮演珍妮的是当红歌星叶倩文,她最流行的一首歌叫《潇洒走一回》,90年代初走到哪里都是她的歌声。这一部《喋血双雄》里面,珍妮的戏份虽然很多,但吴宇森的电影,女性角色根本没有存在感,珍妮单纯得犹如一张白纸,她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小庄对杀手生涯开始悔恨。小庄对珍妮的爱,同情多于爱情,反而男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更加强烈。

  吴宇森的电影,核心元素永远是男人之间的兄弟情义,无论是小庄与四哥的情义,还是小庄与李鹰的惺惺相惜,都是感人至深的泪点。他们共同谱写一个主题,这个世界已经崩坏,江湖已经不是原来的江湖,唯一可贵的只有兄弟情义,但就这一点,却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这个当然和现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关联。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香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在90年代初达到经济增长巅峰。带来的后果却是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为富者不仁,嚣张跋扈,穷人被踩在泥心根本无力反抗。电影里的孤胆英雄,成为人们共同的情绪宣泄点,这一点和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片极为相似。

  到90年代初,因为商业投资的繁荣,电影艺术也达到了巅峰,然而巅峰就意味着衰落的开始,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不会例外。

  香港电影的衰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最主要一个,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经济受到巨大的打击。然后,香港回归祖国,文化氛围有了极大改变。还有一个因素,香港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影像盗版基地,盗版碟片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香港电影人也出现了分歧,一类以吴宇森和成龙为代表,选择到好莱坞发展;一类以徐克为代表,选择到内地合拍,一还有类以周星驰为代表,仍然固守香港本地。

  冷血杀手的价值观:枪枪要人命,要救女人和小孩。

  这可能也是香港黑帮片能风靡二十年的原因,

  《喋血双雄》的杀手小庄总会留下最后一颗子弹,杀人或者自杀。

  老港片普遍90分钟时长的设定,让剧情推进紧凑不拖沓。港片剧情普遍以情感为纽带,轻易不会狗血。

  世道变了,我们已不再适合这个江湖。正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小女孩之于里昂一样,歌手珍妮就是小庄的救赎,也是他命运的终点。

  杀手的孤胆形象往往需要黑警或者愚蠢领导陪衬,李警官感性大于理性,但为了抓住杀手枪还是要开,珍妮朝李开枪又增加了他的犹豫。蜡烛满屋的教堂,小庄和珍妮世界一样黑暗了。

  怎么一点光都没有警察和杀手一样,都是拿枪吃饭。面对不杀之恩,四哥拼死拿回钱,总算对朋友有个交代。

  你出去对他们说你是警察,看他们会不会放下枪?汪东源侄子以珍妮威胁打瞎小庄,两个瞎子哭着爬也没相遇,杀手的救赎没有完成,李警官最终开枪杀掉投降的罪犯,真正是:

  你不像一个杀手,你也不像一个警察。杀手开豪车住别墅刀尖舔血,警察洒热血交朋友知法犯法!黑白交汇,都是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