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

  故事的开头:

  “我姓余,余下的余”

  “姓什么?”

  “余,多余的余。”

  沈阳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身边的朋友都去看《正义联盟》了,只有我一个人看的《暴雪将至》,回来的路上看到很多街角都有人在烧纸(寒衣节),明后天还会降温,我跑去烧烤店,吹了一瓶老雪,聊骚远方的朋友,然后回去睡大觉,美美的做了个梦,梦里呈现的却是某柏林影帝在摩天轮上的镜头。

  电影的名字叫《暴雪将至》,然而片中95%以上的时间都在下雨,只有广播中一遍遍的告诉我们暴雪将至。出现雪花的场景,一是段奕宏扮演的余国伟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站在工厂礼堂领奖台上豪情万丈,二是影片的最后,他从牢里出来,拿着新换的身份证,登上大巴车,车却总也发动不起来,天空飘来雪花,出现了片尾字幕,2008年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雪灾。

  整个案子从头到尾,凶手都没有露脸,最后结局也是草草火化,查无此人。我在思考,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肯定不是案子,而是旧秩序崩溃的前日,每个人都在时代洪流下挣扎,避免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然而更多的是徒劳。

  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到香港去也成了很多人的梦想。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1997年并不是一个好日子。电影中广播里除了告诉大家暴雪将至,还会给大家科普一个新词“下岗再就业”。这一切都在暴雨中,黑压压的人群穿着雨衣,木讷的挤在工厂门口。有人站在台子上人点名,点到名的可以进厂子里,没点到名的你可以回家了,再也别来厂子里了。

  电影中老警察面对越来越严重和频繁的恶性案件,说过两次“现在这是怎么了?”1996年中国组织了第二次严打,每次严打之前都会说社会不安定,那么为什么社会不安定呢?

  我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小镇,深深的理解冬天的雨是多么难熬,透着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气,那是一种无法躲藏的,屋里比屋外还要冷,有暖气的北方人是很难理解的的寒气。

  片中有个镜头,余国伟在岸边钓鱼,他徒弟在水里电鱼,余国伟说这样太缺德,徒弟不以为然,最后,徒弟因为触电而亡,余国伟从一个追捕犯罪分子的保卫科干事变成了被公安抓捕的犯罪分子。大背景下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通常都不会有好结果。

  余国伟一直在努力的目标都是成为事业编的警察,妄图独立抓到犯罪分子。为此,不惜拼命的使唤徒弟,利用燕子,最后发现徒弟没了,工作没了,燕子也没了,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提着自认为的嫌疑人,带到犯罪现场,用电棒狠狠的砸下去。

  你能说他没有正义感吗?你能说他没有努力吗?然而却换来了这个结果。

  最后原本经验丰富的老警察已经垂垂老矣,瘫坐在轮椅上,余国伟打开他在清醒前留下的信——原来他真的错了。这辈子努力活成了一个笑话。整部电影里多处呈现的镜头都是段奕宏透过玻璃去看外面的世界,能看到,但却被玻璃给隔开了。

  2008年又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日子,为了给蒸蒸日上的房地产事业腾出地盘,原本破败的工厂终于整体爆破,一群黑压压的老工人站在远处眺望爆破的场景,正如当年挤在工厂大门口,聆听下岗名单一样,天空总是阴霾着。

  这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并不适合大众观看。通篇下来满满的都是阴郁和压抑,大背景下底层小人物的挣扎,让人喘不过气来。

  私货时间: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白日焰火》,都是回归体制当警察之旅,廖凡利用了桂纶镁,段奕宏也利用了江一燕,最后廖凡成功了,桂纶镁被抓了,段奕宏失败了,江一燕纵身一跃向飞驰的火车。江一燕这个角色虽然拥有很复杂的背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简单的心,段奕宏曾经给予她未来的希望,但她对这份希望过于强烈,破灭之时无法接受才有了最后悲剧结局。

  何其可悲。

  对了,昨晚做的什么梦来着?

  那天,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互相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真是难忘的一夜啊!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