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再见,孩子们》中的二战法国伪军——法兰西民兵

  1940年夏,法国投降后,新成立的维希政权认为停战协定可确保其主权,至少在停战后的两年里也确实如此:这是一个没有被德国人占领的地区(自由区)、拥有一支小军队和一支舰队(地中海舰队)、保留有大片的海外殖民地,此外还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承认,美国和苏联都曾派遣大使到法国南部。

  但自1942年11月,美国人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登陆后,这一切虚荣像泡沫一样的破灭了,德国人背弃信义入侵了这片自由区,保留的军队被强制解散,舰队也在土伦全部自沉。尽管如此,德国人仍要求维希法国继续确保德国与意大利之间通道的安全与畅通,此外还必须遏制愈来愈烈的法国抵抗组织的军事活动。

  为了满足德国人的要求,1942年12月19日,维希法国头目赖伐尔(Laval)经德国人许可,决定武装法国老兵协会的一个下属暴力团体——维持治安军团。1943年1月9月,该团体正式改名为法兰西民兵(Milice francaise),其头目是参加过马奇诺防线战斗的一战老兵达纳德,他在30年代是一名极右翼组织的领导人,其政治立场自然不言而喻。

  

  民兵宣传海报,试图将其存在与打击左翼联系在一起

  民兵的成员都是志愿入伍,其早期成员包括法国战前极右翼组织的老成员,以及一些相信和德国人合作会有好果子吃的失业工人,毕竟加入民兵能得到不错的固定薪水和粮食配给,还可以不用被强制送去德国做黑工。此外一些人加入民兵的理由似乎更有可信度:他们的家人在盟军轰炸中受伤,或是他们曾遭到法国抵抗运动的勒索或威胁。

  法兰西民兵作为维系法国除警察以外的唯一准军事力量,借着镇压国内抵抗运动的东风,队伍越发壮大,到1944年7月西线战场开辟时,该团体共有8000常备军和2.2万后备军,并与法国抵抗运动在法国南部进行了多次殊死战斗。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法国的解放,其余部仓皇逃入德国,最后被编入党卫军“查理曼大帝”师,大部分被苏联红军消灭在了东线战场上。

  虽然法国佬拍过抵抗运动题材二战电影不少,但其中大部分拍的都是法国人直接怼德国人,法兰西民兵出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在1987年电影《再见,孩子们》中,两位法兰西民兵的成员总算刷了两分钟的存在。在片中,他们二人闯入一家法国餐厅,试图驱赶一位正在用餐的犹太老绅士,不过引起的喧哗让同在餐厅吃饭的一桌德国军官非常不爽,最终一个德国佬站出来让这两位狐假虎威的家伙赶紧滚蛋。

  

  电影《再见,孩子们》中的高个民兵小哥

  正式的法兰西民兵武装人员身穿深蓝色制服,内着淡色衬衫和黑色领带,不得不说在年轻人看来这还是一套蛮帅的穿搭,吸引了不少富有冒险精神的城乡青年加入。而影片《再见,孩子们》中的法国民兵的衬衫却是也是深蓝色,这应该是剧组道具上的失误,维希警察会穿深蓝色衬衫,但他们显然不会佩戴民兵标识和加宽贝雷帽。

  

  穿着浅色衬衫活动的民兵

  虽然法兰西民兵在战斗中会使用各种德军缴获自盟军的轻型武器,不过他们的单兵个人标配是产自西班牙的美式史密斯和韦森M10型8mm口径左轮手枪,一轮可装弹6发。

  

  一名民兵正在用左轮手枪向游击队被俘人员讯问

  在二战中,起初法兰西民兵和法国抵抗运动都佩戴深蓝色贝雷帽,后来为了与抵抗运动的英式贝雷帽区别开,法兰西民兵贝雷帽作了加宽的改造,戴起来有点像斜挎在脑袋上的感觉。影片《再见,孩子们》中民兵的戴法已经算比较好看的了。

  

  斜跨贝雷帽的滑稽戴法

  不过在执行军事活动任务时,法兰西民兵有时还会佩戴前法国陆军的头盔,不过相关的历史照片笔者目前还未见过。

  

  带有民兵标识的法式阿德里安头盔

  说起标识,不得不说法兰西民兵选择的这个标识比纳粹德国的万字标识和抵抗运动的洛林十字都更具美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第三个希腊字母伽马γ,象征着白羊座、新生代和能量。

  

  民兵举着带有民兵标识的军旗

  民兵对内也设置军衔,并通过肩章来进行划分,不过笔者尚未找到其明确的各级名称。

  

  民兵士官和士兵的肩章

  影片《再见,孩子们》在这一点上倒是做了点功课,那位呵斥犹太人的小兵是最低级肩章,估计相当于新兵,却敢对着犹太绅士和餐馆老板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一副人上人的模样。而和他一起出巡的矮胖民兵却是三条黄杠的民兵上士,面对德军的辱骂却不敢还嘴,暴露了其狐假虎威的本质。

  

  面对呵斥不敢还嘴的民兵上士